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语文课堂提问的三个原则

作者:陈运永




  有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提高其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实效。可以这样说,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那么,设计课堂提问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启发性
  
  我们时时谈及“启发”,可真正领悟其内涵者却寥寥无几,有的简单认为一问一答的提问便是启发,这当然是极其片面的。孔子最早阐述启发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此看来,启迪诱导学生学习活动,让其学会动脑思考,发现新知,获得发展才是“启发”的真正内涵。因此,判断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就要看其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在释疑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沃特海默曾说:“思维的功能不只是解决一实际问题,而是发现、设想以及探究更深的问题。”“在一些伟大的发现中,最重要的事情常常是发现某一问题。”事实也正如此,发现的问题并且解决的问题越深,人类的成就也就越大。因此,课堂提问须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如何求疑,这是提问富有启发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钱梦龙老师在讲授《故乡》一文时,一学生提问“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此问题是作为思维起点的问题,教师没有立即作正面回答,而是当学生争论后提出了又一个新的问题:“我国解放后有没有倒退?”学生说:“有。”“什么时间?”“文化大革命时期”。钱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就富有启发性,因为学生可由此问题的答案举一反三地领悟到,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发展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时也会倒退。
  
  二、深度和难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切记过浅过易,此类问题根本无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恰恰相反,它只能使学生思维松弛,懒于动脑。理想的提问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可理解而又不很容易理解,有障碍而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境界,也即所谓的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有教师在授《项链》一文时,提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此问一出,学生默然。这时,教师随机应变,问到: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此时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教师再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大盛。至此,第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由于难度大,坡度陡,学生很难答出,这时,教师须想方设法在“陡峭的斜坡上”筑上一些台阶,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从台阶走上去,到达未知的高度。再如有教师在教《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时,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待学生刚刚把课文三部分内容联系到一起时,老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探究:“这篇课文很明显是要传授一些科学知识,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它具有科学性或者说知识性,那么前边为什么花了这么大篇幅写中西方传说,还引用一首诗呢?老师感觉,它是不是有点跑题了?”以往教学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的处理,基本上是老师在学完课文后,领着学生一总结就可以了,学生只要记下答案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本问题是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相对来讲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课文内容,考虑文体特点,脑子多转几个弯才能发现。
  
  三、新颖性
  
  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应避免提那些使学生兴味索然的老一套的千篇一律的问题,诸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写出中心思想等。要尽量把问题设计得使学生有新鲜感,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阐述。如有教师在讲授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巧妙设疑:赵州桥只不过和我们的江桥差不多,比起长江大桥来只不过是“小鸟”中的“小鸟”,作者却说它“雄伟”,你们认为准确吗?这一问题由于设计新颖,耐人寻味,易将学生头脑中相关陈述性的知识激活,学生很顺利地辨别出“雄伟的赵州桥”的“雄伟”用词准确。又如有教师在布置学生自学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时提出了如下问题:一幅好画最好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题,《海滨仲夏夜》这篇文章描绘了五个风景片段就是五幅绝妙的图画,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领会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为峻青先生描绘的这些画面拟出画题,看谁拟的画题最妙、最高明。此类问题,学生自然很感兴趣,乐于思考,这就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果把问题改为:全文写了几个风景片段?把每个风景片段的内容归纳一下。这就决不会产生那样的效果。
  当然,设计课堂提问还有诸多好的方法,但无论如何设计,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思维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学生思维的海洋。
  
  陈运永,男,教师,现居江苏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