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课堂导入技巧探微

作者:许建辉




  柳斌同志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关键要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尤其是课堂结构,只有课堂结构与课堂效益密切相关,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优化课堂结构要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坚持“五为主”,即发展为主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练习为主线。实现“五要”,即复习铺垫要巧,导入新课要艺,传知方法要新,练习形式要活,总结归纳要精。然而导入新课又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才能牢牢吸引学生学习新知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导课方法:
   要想生动有序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巧妙地导入课文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导入能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把握课文内容筑路架桥,使课堂一开始充满生机。那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呢?
   一、以错质疑,纠错入文。课堂上偶而有意地说错、写错、读错,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技巧。在讲授《孔乙己》时,我口吟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并把题目写成《孔乙已》。学生们笑着指出课题应该是《孔乙己》时,我也笑着说:“明明是‘孔乙己’,怎么变成了‘孔乙已’呢?‘孔乙己’到哪儿去了?走,我们到鲁镇的咸亨酒店看看。”一开课,就向学生揭示了小说主人公离奇的名字、令人费解的语言,特别的嗜好——酒,为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悲剧人生谱写了序曲,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以问引题,中间切入文章。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教师要善于设疑置疑,在学生的脑海中挑起矛盾,激起他们去思考和探索。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提出了下列问题:打人者是谁?是赤手空拳还是手持器械?经过怎样?学生带着问题,绕开课文的开头,直奔文章的重点——高潮。
  我则趁热打铁,抛出早已设计好的表格,引导他们分析“三拳”的精彩之处,至于故事的起因、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课时就顺利结束。
   三、移花接木,暗渡课文。初中生阅读面相对较狭窄,讲述一些奇闻轶事或典故来为进入课文铺路架桥,也是一种艺术,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讲《陌上桑》时,先讲了这样一段话:“无论是传说‘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还是典故‘沉鱼落雁,闭花羞月’都是写女性美的魅力。有一首古诗也写了位令‘行者下担捋韶须,少年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貌女子,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陌上桑》中的主人公——罗敷。”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忍不住笑了,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诗中描写人物的技巧,在我的点拨下就归纳出来了。
   四、以感情充沛,流畅的背诵引出课文。初中教材中选入的名篇美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但课业繁重的学生常常对此敷衍了事。若科任老师能在讲此篇时背熟,一定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也加入吟诵的行列。讲授《出师表》时,我是一边吟诵一边走上讲台(学生们惊异),随着我满含感情的背诵,本来有点嘈杂的教室慢慢地平静,学生个个在凝神谛听,似乎真的在倾听诸葛亮向刘禅倾诉此番肺腑之言……背诵完毕,我说这就是陆游称它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干载谁堪伯仲间”的名篇《出师表》。学生们热情高涨,学习名篇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于是这节课就变成了书声琅琅的读书课,有不少学生能当堂背出来,解决了难背诵的问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越来越感觉到,若想让自己的课堂更显轻松,更显生动,就该仔细地琢磨生动的开头——课文的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而一个好的教学导入,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所以作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活动,就必须精心设计,注重实效,收到好处,使之“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学生立即动起来,课堂立刻活起来,迅速进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这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许建辉,教师,现居甘肃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