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在动态中构建精彩语文课堂

作者:陈雪花




  长期以来,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一过程一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即动态生成资源。
  
  一、精彩在体验中生成
  
  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在体验中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和体味去再发现、再创造。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又能使他们的情感在体验中思索,在体验中生成。
  体验型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朗读,能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卖火柴的女孩》中有这么一段:“‘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你就会走的。’”字字句句是小女孩心的呼唤,情的流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我这样设置问题情境:读了这一段,在你眼前小女孩是什么样的,想象小女孩破烂的衣着,挂满泪水的脸庞,下跪的双腿,颤抖的声音。既而我饱含深情地告诉学生,如果你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这个又冷又饿的孤苦的夜晚,你看到了世上唯一疼你的奶奶,让我们一起向奶奶求救吧!如此的问题情境,就把语言的感悟、理解,感情的体验融合在一起,使朗读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得到了有效生成。
  
  二、精彩在偶然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教师的形象,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对联六则》的教学正在进行之中,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有的把目光投向了麻雀,有的发出了抓拿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鸡毛掸子驱赶麻雀……
  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加以制止,而是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麻雀,一边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向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以刚才发生的意外事件为话题,拟一副对联,看谁写得好。这样,一只麻雀的闯入,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拟制对联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一组学生习作:
  (1)麻雀偶闯入,师生皆观看。(2)麻雀东西南北飞窜,师生前后左右观赏。(3)学子观看尽心,老师开窗随意。
  
  三、精彩在错误里生成
  
  希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的体验。
  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面对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是好?我们来看一位老师在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发生的故事。上课伊始,一学生突然提问“这肖邦的‘邦’字可以写成帮助的‘帮’吗?反正这音译词,只要音同不就可以了吗?那《鲁滨逊漂流记》有的时候不就写成《鲁滨孙漂流记》?”
  这位老师敏锐地甄别此“反常思考”,给以赏识,引导、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先让学生理解“帮”之意是帮助,而“邦”是指国家之后,又说:“我们常说人如其名,如果请你来做翻译家,你会用哪个?我们先学习课文,了解肖邦这个人物再来作定度。”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思索,走进课文的语言材料,去体会肖邦身在他乡,心系祖国的命运,把爱国、忧国、思国之情化为一腔创作热情,尤其是他至死不忘祖国的情怀。课文学完后,老师又回到开始的问题:“现在你们已经了解肖邦这位音乐家,如果你们是翻译家,你们是用帮助的‘帮’,还是用邦国的‘邦’?”那位起始“发难”的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是翻译家,我一定要用邦国的‘邦’,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他的灵魂都是被爱国两个字所占据,他的名字又怎能不包含国家呢?”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我们只有把握时机,精心呵护好教学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不断出现美丽的“生成”,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这课堂生命之水——动态生成资源,将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陈雪花,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