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量词例说

作者:黄佩文




  汉语量词与别的词类一样,接受并反映着汉民族文化的投影,反映着文化的历时变化,本文略举数例谈谈量词的文化。
  
  刻、更、点
  刻、更、点都是计时单位。刻,作为计时量词,来自它的动词义。古时计时器叫刻漏,即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立箭,箭上刻有度数。水漏,则箭上所刻度数依次显露出来,用以计时。计时方法是:一昼夜分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十四分二十四秒。如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今天,刻漏计时的方法已被淘汰,但“刻”作为时间量词仍沿用下来。只是今天一刻等于15分钟。
  更,古时夜间计时单位。古时一昼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如李商隐《无题》诗之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自19世纪西方输入钟表,报更的方法已被淘汰,“更”作为量词,残留在成语中,如:三更半夜。
  点,作为时间量词,本指鼓点,因古时夜间击鼓报更。古时城中没有钟鼓楼,悬钟置鼓于其中。更卒的职责即是按时击鼓报更。现在计时用钟表,点作为量词被保留下来。如:三点钟。只是古时用作报更的鼓点;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今则一点等于60分钟,名称未变而内容已变。
  
  味、服、剂
  “味”作为量词,只与中药组合,如:三味药。量词“味”来自它的名词用法。因为:中医用药讲究性和味,或称气味。气分四气:寒、热、温、凉。味分五味:辛、酸、苦、甘、咸。中医根据药的性味即知所治病症,即辨症施治,即:凉者清热,寒者泻火。辛温药,解毒驱寒。正因为中医讲求寒热虚实,据此使用药的性味,对症下药,因此“味”成了中药的计量单位。
  “服”来自它的动词用法,即:服药。用为量词后,仍带有服药一次之意。一服药可由多味药组成,但它的剂量是一次服用的,所以称为“一服药”。煎服一次也称一服。如瘐信《燕歌行》:“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剂”作为量词,来自它的名词用法,即药剂,如汤剂、丸剂。作为量词,中药一服称一剂。如苏轼《圣散子叙》:“凡阴阳二者,男女相易,状至危急者,连饮数剂……”
  味、服、剂都用于中药的计量,区别在于味是从药的品种上说的,如:甘草是一味药。“服”是从服用一次的药量上说的,如:一天一服。剂也指用于若干味药配合起来的汤药,也是一次服用的量,与“服”相同。
  
  盏
  量词“盏”,从戋从皿,戋表音,皿表义,即指碗、碟、杯、盘一类用器的总称。盏是一种浅而小的杯子,古代用作酒器,如:把盏,推杯向盏。也用作油灯盛油及灯捻儿的浅盘,置于灯台的顶端。由于灯捻儿的光被灯盏遮住下方,因而有灯下黑的现象及“灯下黑”一语。当初作为照明用具,盏是灯的一部分,是名词。用作量词,有部分代气体之意。虽然用油灯照明已成历史,但它的量词用法始终未变,今天可以与各种能源的灯组合。如:一盏油灯/灯笼/花灯/马灯/汽灯/虫灯/日光灯/霓虹灯。
  
  卷
  量词“卷”与“书”组合,如:三卷书。书之所以用“卷”计量,因唐代以前,中国用帛写书。写出的帛一端连在轴(即木棒)上,以便卷起收藏,所以称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时的一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辞海》)因此,“卷”一直用作书籍和文书的量词,如《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今天的不必卷起,但仍以“卷”为书的量词,虽然书已不是古代的卷轴。
  
  房
  房是汉文化色彩较浓的量词。其文化色彩来自它的名词用法。它反映出父权制婚姻的特点。在奴隶社会及后来的封建社会,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妃,有妻有妾。封建法律禁止多妻,但不禁止多妾。正妻只有一个,但纳妾没有限制。而娶妻纳妾都需要单独的住房。因此新婚夫妇的卧室称新房。正妻叫正房,妾又称偏房。女子嫁给已死了妻子的人叫填房。房转化为量词后也都用作已嫁女子的量词。如:
  1.一家子养了十个儿子,娶了十房媳妇儿。(《红楼梦》)五十四回)
  2.他已经讨过好几房姨太太,并且还叫大太太徐凤英打跑过好几个从妓院里买来的红妓。(杨沫《青春之歌》第8页)
  可以看出用“房”与用“个”的区别。量词“房”只用于已嫁女子,男人不以“房”计量。而买来的红妓因没有正式名份,没有住房,因而不以“房”计量。
  
  肚子、腹
  肚子、本为名词,但在口语里也用作量词,赵元任称作“准量词”。用作思维活动的量词,但它的数词只用“一”,相当于“满”。如:
  1.探春笑道:“我一肚子气,正要拿他奶奶出气去。(《红楼梦》五十四回)
  2.他恨不得把一肚子玩艺儿全掏给孙子。(《浩然文集》第155页)
  腹与“肚子”一样,作为名词的“腹”可以表示思维活动的容量。如:
  1.久闻先生学成满腹文章。(《元曲选·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
  2.柳知府起先是满腹牢骚。(《文明小史》第五回)
  
  黄佩文,教师,现居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