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社戏》中的人文性精神

作者:郭泽江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鲁迅儿时随母亲到外祖母家平桥村省亲,期间同伙伴们驾船到邻村看戏。小说描绘看戏过程中三幅美好图景,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表现农民身上美好的品质。在学习此文中,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小说中情景交融的优美画面以及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们在阅读文本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中,思想受到熏陶,凸现当今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人文性。
  
  一、培养孩子热爱农村和农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身上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作者笔下平桥村人民生活平静,人们相处和睦,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着一群率真、质朴、热情、聪明能干的少年。少年们生活丰富多彩有趣,趴在河边钓虾,结伴放牛,偷豆煮豆,河中驾船,其乐无穷。秋冬农闲之时,村村戏台高筑,彩灯高挂,傍晚时分,欢聚在一起看戏。平桥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山环水绕。平桥村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六一公公明知小伙伴们偷了他家的豆,踏坏了他家庄稼,没有半点责怪,反而笑脸相问,豆是否好吃。当“我”与母亲返回时,还摘豆相赠,这虽然是农村自产的最普遍的物质,但凝聚着六一公公淳朴的深情。通过这些典型的人和事,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静美,农民品质纯美,培养热爱农村和农民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孩子淳朴善良、善待他人的品质
  
  读罢《社戏》一文,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那群活泼可爱、热情好客的少年。“我”到平桥村后,各方面颇受优待,好吃的东西总是先满足“我”,大人小孩都是护着“我”,有什么要求,总是想方设法为“我”解决。“我”想看戏,当天弄不到船,急得哭起来,双喜十分理解“我”的心情,提出到邻村借船的建议。当母亲对我们这群少年晚上划船看戏不放心时,双喜自己主动写包票,满足了“我”看戏的愿望。看戏时桂生为我买豆浆、舀水喝。当双喜问偷谁家的豆时,阿发说偷他自己家的。看完戏返回途中,年纪大的承担驾船任务,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整个看戏过程中都体现了少年们的热情好客、善待他人的好品质。
  
  三、培养孩子躬亲实践的能力
  
  以双喜为代表的一批小伙伴们聪明活泼能干,小小年纪会干各种农活,钓虾放牛、种菜做饭,大人们做的事他们都会干。文中描写他们驾船一段:“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步,于是架起两只橹,一人两支,一里一换……。”“点、磕、退、架”等词语写出了孩子们聪明能干。可见从小就开始学驾船,在风浪中颠簸,在水中摸爬滚打。当今有不少中学生不愿参加劳动,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父母不在家时,宁可吃方便面也不做饭,寄宿制的学生们总是将换洗衣服积攒一周后带回家里,不愿学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一情节是对同学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生动教材。
  
  四、培养孩子严明的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从《社戏》一文中,看出这群孩子无论是在平桥村里游戏、劳动,还是去看戏途中,他们都十分守规矩。孩子们之间配合十分默契,在双喜的指挥下,个个服从分工和安排,循规蹈矩。当天去农庄看戏是在晚上,尤其返回时是深夜,又是一群年幼的孩子,然而整个看戏过程秩序井然,没有出任何事,个个玩得十分开心,平安返回,正是因为他们有严明的纪律性,能团结协作,服从指挥,返回时,年龄大的孩子主动承担驾船任务,较大的聚在船尾,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自觉的把舒适安全环境留给幼小的,没有发生抢争船舱的现象。通过这一些细节,培养学生服从分工和安排,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可是现在学生们缺乏全局观念,缺乏协作精神,参加活动时擅自离队,参加劳动时挑轻的。比如打扫教室时,抢着拿扫帚,不愿抬箩筐清运垃圾,把自己的一个组打扫完后溜掉,不参加运垃圾、整理桌椅、擦洗门窗。
  
  五、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社戏》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美景,虽然当时的农村凋敝破败,但是江南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在去看戏途中文中写道:“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作者多角度多感官描绘月夜行船时所见到的美景,水乡夜色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山清水秀,孩子们在这里有无穷的快乐。返回时文中写道:“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渔父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这段描写,表现出孩子置身山水中的快乐,这也是当今学生们很少能体会到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一情景描写激发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美景,到农村去寻找快乐,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
  
  郭泽江,男,教师,现居湖北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