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例谈古诗的意象组合

作者:卜庆安




  一般来讲,任何一首诗,无论其长短,大多是由几个或一组意象组合而成。因为只有当它们恰当地组合在一起时,才会因意象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及补充,产生整体美感效用,才会成为富有意味的诗。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的审美价值与认识意义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大多只停留在朗读背诵与感受的层面,虽然已注重诗歌内涵的领悟,但对如何形成内涵的诗歌意象组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分析诗歌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说服力,可以说,如此领悟诗歌是不完美的。鉴于此,本文拟就屈大均的诗歌为例,对古诗最基本的构造元素——意象组合做简单的分析,以期对古诗教学有所启发。
  
  一、并列式意象组合
  
  将同一时空或同一逻辑起点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相继排列,即构成并列式意象组合。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同句并列组合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在同一句中按顺序组接,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即为同句意象并列式组合。《送人入京》“白山冰雪黑山云,水落辽河向塞分。”“白山冰雪”与“黑山云”两大意象并置,色彩对比非常鲜明。《永安州道中作》“蒙山蒙水古蒙州,烟瘴千年毒未收。”“蒙山”、“蒙水”与“蒙州”三意象的并列等。这类意象组合,往往是以同类意象并置以加深诗歌画面的整体印象。
  (二)对句并列组合 即两句中的意象顺次组接,其相对应位置或有时两句中的所有意象皆可形成并置态势。《紫霄峰》“石镜通秋月,兰泉应海潮。”写诗人在紫霄峰所见所感,“石镜”对应“兰泉”,“秋月”对应“海潮”,而且“石镜”、“秋月”、“兰泉”与“海潮”四个意象也呈并列态势,以“通”和“应”二字贯通,静中含动,远近相射。《陪陈使君游雁门山水》“白草龙沙阔,黄天雁塔低。”以“阔”和“低”连动“白草”、“龙沙”、“黄天”与“雁塔”四个意象,写出了雁门山水的苍茫寥远,诗人情绪豪迈畅达。这种意象组合,意象繁富,句式整齐,更利于气氛渲染,表达诗情。
  从意象的内容着眼可以细分为两种:
  (一)顺接 即意象或同存并发或按一定顺序依次组接。《紫霄峰》“窗开三楚小,帆落九江遥。”开窗才见“三楚小”,落帆才望“九江遥”,按视线移动的由近及远顺序,将“窗”与“三楚”、“帆”与“九江”等意象连接起来。《塞上曲》“白草连天尽,黄河倒日流。”以及《波罗晓望》“洋河春水蜀中来,东注扶胥浴日台。”两诗中的同句意象衔接,皆类上例。此种组合方式往往给人以从容流漫、迂徐不惊之感。
  (二)逆接 比较顺接而言,这种组合方式是将意象曲折安排,前后对比映衬、回环往复,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泷中》“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首句以似“天边落”的“舟”与“瀑水”意象,写泷中水位之高;次句以“如山倒”的“白浪”意象,写泷中水势之猛;三、四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水势,而是掉转笔锋,相继写“却立”的“巨石”与“惊飞”的“白鹭”两个意象,从而侧面烘托了水势之大,笔力雄豪,奇情壮采。《看剑作》“剑气时时似白云,时来不得更从军。青山只为英雄设,老向松霞不事君。”首句以“剑气”、“白云”意象写出诗人奋发有为的豪迈气概,但三、四两句以“青山”、“松霞”意象作结,豪气荡尽,徒然哀叹。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诗人表达情感的需要采用的意象组合。
  
  二、对比式意象组合
  
  这种方式是由两组高度精炼的、相互对立甚至矛盾的意象组合而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诗歌的内在情志。正如美国艺术理论家库克谈到对比在艺术中的运用时说:“如果你想使一个形状看上去柔软和圆润,那么就把它放置在一个坚硬而呈锯齿状的形状旁边。如果你要使某一种色彩突出,就在周围放上它的相对色。如果你要使某些东西显得漂亮,就在它周围放上难看的物体。如果你要使某物明亮,就用暗色环绕在它的周围。如果你要使某物显得生动,就在它周围放上死气沉沉的、无生气的物体。”[1]库克的论述指出,对比可以更鲜明地显示事物的特征而表现出些许差异,从而形成情感的落差,并使情绪在两极之间反弹,给读者以较为深刻的审美印象。具体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两种色彩对比 即对比的两个意象主要使用有色彩的词语。《怀西岳》“黄河吞八水,白雪倒千峰”中的“黄”和“白”修饰“河”与“雪”,两个意象对比鲜明。《赠何给谏》“海日生红树,天风起白萍”中修饰“树”与“萍”意象的“红”与“白”;《雪晴岳顶眺望》“三峰雪照黄河白,万壑云含碧落空”中的“黄”与“碧”等色彩词所修饰的意象。这种由对比色彩构成的意象组合,不但使诗句具有亮丽的丰采,而且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感召力。
  (二)两种境况对比 即两组意象在处境、情景及境遇等方面形成对比。《邺城》“歌台余蔓草,战垒没寒烟。”“歌台”与“蔓草”、“战垒”与“寒烟”两组意象的对比,此为情景对比。昔日轻歌曼舞的楼台歌榭,而今却荒草萋萋;过去硝烟弥漫的血腥战场,现在却寒烟袅袅。两相对比,时光飞逝、人生不拘、世事难料的感慨油然而起。《送汪生》“客来秋屡宴,人去月空圆。”诗中所描绘的客在欢宴场面与人去月空圆的清冷场面,两相对比表现了诗人与汪生情深意厚,也暗示了人生离别的凄苦无奈。
  可以说,诗歌意象的对比组合,凸显了所要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是产生立体感和力度感常用的艺术手段,是我国古代诗歌中较为常用的意象组合方式。
  
  三、跳跃式意象组合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超越时空限制,意象衔接时表面上看起来互相脱节,而实际存在着内在关联,从细处着眼可分为三小类:
  (一)不同时空的意象跳跃 即既非同时也非同地的意象跳跃组合方式。《送人自楚之蜀》“神女风流满巫峡,骚人汤沐在潇湘。”两句诗引用了两个典故意象。前者指战国末,楚怀王曾游高唐,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之事;后者指楚顷襄王时,屈原被谤愤而抱着沙石自投湘江支流汨罗江而死之事。诗人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瞬间相接,既写出了楚地风情,又抒发了与友人相别的怅惘情怀,还使诗歌更具凄迷的诗意美。《答祁七苞孙》“不共辽东为白鹤,几从函谷作青牛。”两句诗化用了两个典故意象:即汉代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回归故里和春秋战国时李耳西出函谷之事。二者并置,体现了诗人的不懈追求。
  (二)同空异时的意象跳跃 有的诗歌因情感表达的需要,必须换用不同时间发生在同一空间的意象,才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李广》“一石自从深饮羽,至今雕鹗过犹惊。”上句的“石”和“羽”意象,是指汉朝将军李广曾在蓝田南山中打猎,看见草中石,以为是虎,用箭射之,箭头没入石中;下句以夸张拟人的笔法,通过“雕鹗”的惊恐表现,反衬突出了李广的神威。将不同时间发生在同一空间的事,用两组意象衔接起来而不作评述,让读者体会个中滋味,具有广阔的空间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望回雁峰》“异日藏神剑,今宵系画船。”《五老峰背观三叠泉》“石上洒明月,日中含绿烟。”两首诗中皆运用了上述的意象组合方式,如用异日与现今的时间变化描述回雁峰的情状,用夜晚与白天对照写三叠泉的景象,都从不同的时间角度写出了同一地点景物的细微差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富有动态感。
  (三)同时异空的意象跳跃 即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诗歌的同句或对句中,将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意象组合于一起。《白门秋望》“台城日落栖乌怨,淮水风高战马闲。”诗人远眺,由“台城”而至“淮水”,两个空间意象在同一时间尽在诗人认识之中,过去在两处所发生的事件以及由此而给人的感受,寄寓“怨”和“闲”二字中。《河干怅望》“渭川东泻黄河月,雷首西横太华云。”诗人于河边怅望,在同一时间将“渭川”、“黄河”、“月”、“雷首”、“太华”、“云”等巨大的空间意象摄入笔端,实现空间上的极度跨越。人生的仓促短暂,民族的荣辱兴亡,与永恒不息的自然界相比,真正悲苦无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