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李清照《声声慢》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

作者:徐定辉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的艺术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呢?对此,清代画家邹一桂论绘画的一段话可谓深得要理:“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画也。”(《小山画谱》)在描写实境上表达出虚境,做到寓无于有、以有托无、以形写神、以景传神,同时又以虚境来统摄实境,藏虚于实,这样就能达到神境自现。诗画相通,在古代众多的诗词作家中,巾帼词人李清照的词是颇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趣的。其后期名作《声声慢》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后期遭受了人生的巨大灾难,家国破灭、亲人离散、丈夫病死,种种不幸遭遇使她陷于苦难,内心孤苦无依,充满了悲伤和忧愁。这首词包含着她巨大的人生悲苦,堪称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词以十四个叠字开头,声情凄苦,看似写内心感受,实则是当时的实景(凄凉的秋景和社会人生的苦境)的映射,虚境统摄实景。三句包含三层意思:“寻寻觅觅”是写作者寻找精神上可以依托的东西,或许搜寻的是往昔美好的爱情,或许是搜寻丈夫的身影,或许是找寻故乡的归路。这种下意识却又盲目的寻觅,正反映了词人空虚、无奈的感伤情绪和神情恍惚的精神状貌。“寻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是寻觅的客观环境(冷落、凄清的残秋景色)和周围的气氛所给予作者的感受,表明作者精神上的痛苦无从摆脱。“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在“冷清之感”后所产生的更深一层的痛苦情怀,心情的压抑、心底的伤痛以及对故国故土的思恋之情跃然纸上。这十四个叠字以虚带实,可以说是达到了情景互映、虚实相生的境地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反映出词人晚年的心境。意思是说:在这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日子里,是最难调养身体的。其暗示形势的多变、政治的艰危、身世的飘零、世俗的可畏给作者身心带来的摧残,使她陷入了莫大的感伤之中,使人真切感受到词人晚境的凄苦、孤寂与无依。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词人陷入极度空虚、寂寞与悲痛,于是借“三杯两盏淡酒”去寒消愁、聊以自慰,但这酒力又怎敌得过那无情的秋风秋雨,特别是“晚来风急”,一语双关,它不仅指眼前劲急寒冷的秋风,更是词人晚年接踵而至种种人生不幸的含蓄表达,词人无以解忧、不能遣愁的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全在其中了,这几句词由实衬虚,由眼前现实而蕴示身世、心境,意境婉曲幽深,真可谓是“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词平添了几许悲凉凄恻之美。
  “雁过也”三句将雁拟人,大雁南飞与词人南渡相似,于是词人触景生情,生发客居异乡的寂寞孤独的伤感。“雁”是旧时的“雁”,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夫已死,旧时大雁带来的只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词人复杂又微妙的内心感受。词人因旧时相识的雁,而生出颇多感慨,对虚境的提炼和设想可谓更巧妙独到,读之使人倍感词人心境凄凉。
  过片写菊花的繁茂,以乐景衬哀情。昔日菊花盛开的时候,生活安定,国家太平,有亲人陪伴饮酒赏菊,如今家亡国破,孤身漂泊,容颜憔悴,虽然菊花照样盛开,依旧美丽,但已无心去摘它赏它了。李清照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相融合映照,紧扣愁绪,层层渲染,如泣如诉凄恻动人,使人倍感词的意境之沉郁、哀婉与悲凉。
  在愁绪满怀、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接着写道:“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一幅虚实相生的画境。词人呆坐窗前,风鬟雾鬓,哀叹声声,这里面包含了她多少国破家亡夫死以及颠沛流离的苦楚,蕴蓄着她无数凄凉的眼泪。好不容易熬到天黑,而天公又不作美,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恼人的秋雨,倘若是倾盆大雨倒也痛快,偏偏是愁杀人的绵绵细雨。“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画筌》),词人通过对梧桐、细雨的“实者逼肖”的描写,使其寂寞凄苦的心境“虚者自出”,意境更为深远、婉曲细密,读者读了也不能不受感染。
  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化实为虚,又以虚统实,笔力劲健。一个“愁”字,既化多为少,又以少总多,集中、鲜明地点出题旨而又韵味十足却余韵无穷。词人本是悲愁满怀,如江如海,纵有千言万语亦倾诉不尽,怎么办?词人妙笔转化,于虚处传神,在情感高潮处,戛然而止。既不说自己愁绪的纷繁复杂,也不言愁之外有什么心情,只说一个“愁”字不能道尽内心的痛苦。表面上“欲说还休”,实际上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虚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词的意境美增到了极至。
  清人陆时雍论诗曰:“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诗镜总论》)其要旨是说诗词作家要在短幅之中写尽内心的情感,就必须懂得创作上虚实藏露的关系和虚实相生的妙理,要做到寓虚于实,以实衬虚,虚实互见。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词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内将词人南渡后因多种不幸遭遇而导致的零乱悲凉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心弦震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词人以虚实相生的技法为接受者创设了想象无限的审美空间,使作品有了“笔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意境。她通篇撷取秋天的一些典型实景:秋风、秋雁、秋花、秋树、秋雨来层层渲染她那不堪的愁情,表面上看是词人在悲自然之秋,但由于词人以实寓虚又化虚为实,高明的读者在想象与联想中又分明能领略到女词人实质上是在悲人生之秋、悲世运之秋的深层意蕴。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他又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艺术意境主于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虚实相生是使艺术作品富于意培美的重要法门。艺术家们通过匠心选择、组构、创造出富有张力的意境画面,借此唤起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之驰骋其间,感受自然、社会的奥秘,认识自我心灵的微妙,进入忘我的畅神境界,这就是艺术意境的魅力。李清照《声声慢》这首灵魂绝唱,不仅数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产生不尽的审美畅想,更是对艺术作品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生动阐释。
  
  徐定辉,男,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