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古典诗歌名物例说

作者:黄康明




  我们都知道,吟诗赋词,诗人的感情往往是由外物而触发,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在表情达意时又常常是拟物自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情因物生,物我交融。这里所说的“物”,既包括有生命的花鸟草兽,也包括无生命的风霜雪月,山川名胜。了解事物名称及相关内容,是鉴赏古典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为万物之灵,鸟兽草木生长荣衰使大自然欣欣向荣,充满勃勃生机——松竹梅,岁寒三友,凌冬不凋;兰花、水仙、菊、菖蒲,“花草四雅”姿色俊秀,清雅沁人;杨柳垂地,随风飘舞,枫树婆娑,红叶染霜;金鸡报晓,月落乌啼;马嘶龙吟,虎啸猿鸣;燕雀恋巢,鸿鹄南飞;乌鸦反哺,鱼水情深;橘生南国,“绿叶素荣”(屈原《橘颂》);绿荷红菡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篱下黄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黄花》)……这都本因物性使然,但是,一旦入诗,就被有情的诗人冠以各种芳名雅号,赋予它们丰富的特定内涵。比方说兰花,它曾被誉为“香祖”、“国香”;因它原来生长于深山幽谷之间,但却“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又曾有“空谷佳人”、“花中君子”的美称,并被视为高洁品质与慎独美德的象征,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即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此后,历代咏兰诗亦多在对兰花形、色、味的描绘中,赞美其风韵脱俗的幽贞品格,清郑板桥画兰、题兰堪称一绝。再说牡丹,因其盛产洛阳,花盛谷雨,故别名“洛阳花”、“谷雨花”;又因其花大、色艳、香浓,早在唐代就有“国色天香”之誉,并被尊为“总领众芳”的“花王”。自古以来,人民对花姿雍容、花色富丽的牡丹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把它看作富裕、繁荣、幸福、美好的象征。柳枝柔曼,迎风起舞,给人以无限情思。据《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刘禹锡就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杨柳枝词》)的诗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这些自然之物被赋予的新内涵,都与其本身的基本特征相关。因此,在鉴赏时,我们就要以自然物性为基础,联系名人名作名句,由此及彼,来揣摩在诗歌中所赋予的新内涵,进一步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
  另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很多花鸟虫鱼,关于它们有一些故事、传说,比如说:精卫填海,鹊桥相会,凤凰涅槃,鱼泣涸辙,鸡犬升天,鲤鱼跳龙门,孔雀东南飞……在这些传说故事中,自然之物不仅有形有声,而且有灵有情。诗家引事入诗,或直用,删繁就简,含蓄蕴藉;或衍生新意,信手拈来,别出心裁;或反其意而用之,老干新枝,别有意趣。在诗中,它们有的用来渲染气氛,衬托心境;有的比况遭遇,表明追求;有的寄托理想,暗寓褒贬……诗歌因此而意韵绵长,绚丽多姿。这样,鉴赏古典诗歌就不仅要知道这些自然之物的基本特征,更要清楚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的情节及本意,以便为更深入的赏析扫除障碍,作好铺垫。
  开天辟地,鬼斧神工,自然中就有了高山大川,风景名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圣先贤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闻遐迩,令人神往的人文古迹。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山川名胜,令诗人流连忘返;生花妙笔,又为山川名胜增色添彩。黄河、长江(尤其是三峡)、西湖、泰山、庐山、峨眉山,黄鹤楼、滕王阁、北固亭,函谷关、山海关、剑门关,乌江亭、赤壁、青冢、岳王墓……都莫不如此。读山水诗,足不出户,天下美景可尽收眼底;缅怀凭吊,莫过吟诵怀古名篇。但要理解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就必须具备相应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以洞庭湖为例,它古属楚国,今在湖南(湘),中有君山,又名湘山;东有岳阳,“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屈原行吟,怀思楚王,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娥皇女英泪滴竹斑,吕纯阳三过必醉……这些内容频见于诗中,要鉴赏以洞庭湖、岳阳楼为题材的诗歌就必须了解这些知识,然后再根据诗歌特定的侧重点、立足点来领略湖光山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古典诗歌中,风霜严寒冷峻,雪月浪漫愁思,诗歌中它们一般用来表现环境,烘托气氛。这一点不难理解,而要注意的是它们有的有一些不同名称,例如说月亮,又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碎琼乱玉”、“冰花”、“六出”等别称。掌握这些不同名称,有时能对解诗起很大的作用。比如说要求按诗意判断季节,一首诗的首句是“六出飞花入户时”,若知道“六出”即是雪,那么断定此诗描写的是冬季就易于反掌了。
  总而言之,名物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宽,内容丰富,在鉴赏诗歌中作用重要,非掌握不可,而功夫贵在平时,多留意,多积累,多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用时做到得心应手,而不至于在赏析遇到障碍时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
  
  黄康明,男,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