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信息技术与初中阅读教学整合的探索

作者:任秀云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是因为它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优美的情境,拓展广阔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听觉信息,全方位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富于感染力。它对于打破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裹足不前的局面,构建新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思维在情境中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领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我在教脍炙人口的宋诗《题西林壁》时,诗中涉及的许多景象是大部分学生未曾见过的。即便到过庐山的人,也未必有诗人对事物的那种洞察力和想象力,未必有诗人那种高屋建瓴的思辨。仅凭书上的一幅插图,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美,更难领悟诗人的立意。怎样才能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的真实情景中?多媒体就是一种最好的载体。通过它去拓宽庐山界面,运用不同角度的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并选择多组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像。学生可以从屏幕上远眺庐山,山岭绵延起伏;近观庐山,座座危峰兀立。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看庐山,更能产生异样的视觉效应。再配以优雅、美妙的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促动他们的联想,发挥他们的想象。诗人在本诗中所倾注的诗情和意境就基本上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更主要的是我们能领悟到诗人对事物运乎其妙的观察方法,感受到诗人睿智的辩证思想。学生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景和韵味,引发情感的共鸣,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就盎然而生。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解决的问题。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色,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顿时进入了学习佳境,为感悟诗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二、立足文本,搭建对话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骆驼祥子》时,课件出示: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片片树叶在风雨中哆嗦,祥子在烈日和暴风雨中拖着疲惫的身子艰难地拉着车……画外音:“用夏天的暴风雨来衬托祥子的苦难生活更自然贴切,但主要还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情感!就在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三十年后的1966年,他遭遇到和祥子一样的社会境遇。面对文革的暴风雨,他的命运也曾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和祥子一样,遭受严酷的来自于社会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老舍先生没有堕落,而是以死抗争,用生命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划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叹号!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风雨中’人格的雕像!”
  学生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从中读到了老舍在文革中的影子,也能感悟老舍笔下的祥子形象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所在。同时交流了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搭建了对话平台,引导了学生进行阅读的实践,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张扬了学生阅读的个性,使学生能立足文本发挥想象。
  
  三、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学生仍然无法理解。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却能收到奇特的效果。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教学坡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请学生仔细阅读我课前发给他们的几篇有关郭沫若的简介、写作此诗时的社会背景的材料。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诗人及创作此诗的社会背景,然后请学生们根据个人的理解对照画面,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课件出示:“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一位青年,独自仰望星空,遐思幽想,用眼睛眺望繁星,用心灵感受星星,用思想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画外音:“这位青年就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化战线上的另一面光辉旗帜——郭沫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与宇宙的私语。”随后播放课文,让同学们边听朗读,边拿起笔,勾划出诗歌的节奏、重音。感悟到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重读。从而理解课文的重点,进行自主阅读,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情境之中,去探访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有了这种“引领”,学生就能变“抽象”为“具体”,达到了感悟共鸣、内化文本的目的,突破了难点。
  
  四、走进文本,发展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现代教学服务,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其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到迁移,思维得到延伸。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认真组织,设计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的余地,按照各自的思维路线去发展,鼓励创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教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乡愁》时,课件播放余光中的简介,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观看课件演示,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课前的《乡愁》歌曲、课中如泣如诉的作为背景音乐的二胡曲《江河水》所创设的氛围,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让学生在观、赏、思、说中来发散他们的思维,从而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五、精巧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多么科学合理的课件单调而重复的使用,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因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除了发挥自身的优势需要交替和变化外,还要不断刺激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设计。如在《珍珠鸟》教学中,我设计了人机对话课件,利用多媒体人机交互功能,实现学生跟珍珠鸟对话,体会作者与珍珠鸟感情发展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学生热爱自然、构建和谐环境的理念,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范读引擎,规范朗读行为
  
  有效的指导朗读,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通句子。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读训练,逐步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如先听后跟播音员朗读,让学生感受语境;然后让学生人机合作进行“配乐朗读”,学生在配乐中正确地把握课文感情基调,自发地产生共鸣。他们可以模仿或自己创造性地运用节奏、语调和表情等技巧,入情入境的朗读,这样不仅唤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深化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准确的理解课文主旨,提高鉴赏、思维能力,增强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适当地选用电教媒体,使阅读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效果更好。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任秀云,教师,现居安徽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