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苏轼与《前赤壁斌》中的月意象

作者:周美珍 江荣福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这个意象可谓褒爱有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可谓令人击节赞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揽“月”入诗: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言志……而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赤壁赋》融“月”入文,匠心独运,将“月”运用得出神入化,摇曳生辉,丝毫不逊于前人。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为排遣内心的悲愤和忧思,寄情山水,激扬文字,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他的《前赤壁赋》可以说是宋代文赋的典范之作,文章以“月”为经线,以景、情、理为纬线——绘江山优美之画卷,抒思古怀远之幽情,言人生精妙之哲理。
  
  一、以“月”绘景,景美人喜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友人在黄冈赤壁的江面上泛舟游玩,吟诗赏月。金风送爽,波光粼粼,面对大自然美景,苏子以酒助兴,“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兴之所至,情不自禁吟诵出《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里,苏子将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她冉冉升起,正在这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顿时光华泻地,茫茫白露弥漫大江,水光与天光连成一片,正所谓“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月徘徊”描绘出柔和的月光的依恋和痴情,似乎已洞晓作者的心思,只是相对无语,正如“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望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一叶扁舟在万顷江面上随风飘荡,如梦如幻,飘飘欲仙。面对良辰美景,如画仙境,苏子赏心悦目,饮酒放歌,欢愉无限。正是皓月当空照,江上一扁舟,吟诗又和歌,赛似活神仙。
  而后,苏子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作者借景抒情,这里用“美人”来比喻圣君以及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可是就像天上那一轮明月可望而不可及,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从而流露出一丝怨恨与惆怅。如今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作者于是暂时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淡淡的失意与愁思隐没于欢声笑语中,表现出诗人达观的精神境界。面对厄运泰然处之,尽情欣赏如画江山,借以消除内心的郁闷。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正伫立船头,衣袂飘飘,举酒邀月,吟诗赋歌,豪情满怀,心忧天下,天地为之动容。
  
  二、借“月”抒情,悲从中来
  
  正当苏子饮酒乐甚,吟诗高歌,酒酣耳热之际,客亦吹箫相和,曲妙人悲——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凄婉哀怨,催人泪下……于是苏子停歌问客因何而悲,客引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寓答于问,目光穿过浩瀚时空,思绪飞跃茫茫江河。举头望月思曹操,触景生情赞周瑜。用含蓄的笔法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曹操求贤若渴,为完成统一大业抒壮志;周瑜年轻有为,为奠三国基业建奇功。思昔抚今,几许惆怅,几多悲叹,客借箫声传递心声——一叹彪炳史册的一代英雄化尘埃,几多凡夫俗子虚度日;二哀天地悠悠宇宙无穷,人生短促转瞬即逝;三悲理想美好,现实难求。这里主客问答,实际上代表了苏子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以箫声委婉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他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名垂千史,正与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渴望当今圣上能像三国时的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一样礼贤下士,用人唯贤,使自己理想抱负得以实现——正朝纲,明法纪,拯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三、取“月”说理,感悟人生
  
  客“寄愁心与明月”,吹出哀婉的箫音,苏子从“乐甚”到“瞅然”,乐极生悲,感情发生了变化。但苏子胸怀凌云壮志,不为世俗所羁绊,他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文章由情入理,作者以身边的“水”、“月”为喻:“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并进一步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以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与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表达的哲理是一致的。
  接着阐述了“取”与“不取”的辩证关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正如李白《襄阳歌》写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清风明月,高山大川,小桥流水,花鸟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西方哲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苏子看来,是可以颠倒来用的。既然“万物皆备于我”,既然人事上所取有限,人为何不拜自然之赐,尽享清风之爽、明月之洁呢?作者以旷达的胸怀、超然的态度,不滞于物,无碍于事,试问世人有谁能有此等襟怀和能耐?可以说,大自然是装载一切世俗杂念的容器,是一切忧愁烦恼的净化器,而天地万物各有其主,荣华富贵强求不得,只有做到荣辱皆忘,超脱乐观,理性地对待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不至于陷入悲观消极的泥淖,这也是为人处世的良方,也许远离宫廷的尔虞我诈,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至此,客亦释怀“喜而笑”,亦即作者乐观向上最终战胜了悲观失望,精神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作,不断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周美珍,江荣福,教师,现居福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