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谈语文生活化

作者:罗国宏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人们利用它来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此来指导实践生活的目的。
  目前看来,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不高。这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教学方法陈旧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实现语文学科生活化呢?如何完成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呢?
  
  一、认识到位
  
  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升学服务,更要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服务,故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要把它作为一门能力训练来讲授。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叙述中的形象思维能力,议论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一言堂”、“满言堂”,而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提倡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老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培养其成就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形成进一步创造的能力。
  
  二、训练到位
  
  语文学科读、写、听、说的能力不仅是靠传授知识,由教师告诉学生怎么样,如何就能够达到,还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指导,让他们实际去练,才能逐步掌握。
  1、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在进行必要的课堂教授后,安排适当训练时间,设计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握每一种能力的技巧。如在讲授《吾家有女初长成》后,我在黑板上写到“小树长大自然直”、“成材小树不用阔”,学生在学后的认识基础上,各抒己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的有益补充,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是广泛的、丰富的,要达到能力训练的要求,提高综合语文能力,仅课堂的有限时间是不够的,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广泛而自由地吸收知识,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有一次学生在看完《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自编自演的课本剧真令我吃惊,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3、参加社会实践是语文生活化的另一种途径。学生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人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的同时,更会给语文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的生活素材,使语文与生活相融,互相补给,永不枯竭。
  
  罗国宏,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