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也说题好一半文

作者:郑良仙




  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拟题的训练必不可少。但何为“好题”?难道只有运用了比喻、借代、拟人,或是引用了名言、歌词、古诗才是“好题”吗?“文”的一半果真在“题”吗?若真的以此标准衡量,《诗经》里几乎没有“好文”,因为《诗经》几乎都是从诗中首句或其他句中择取几个字作为篇名的(共291首,达9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样的诗句也不是“好文”,因为李商隐拟的全是《无题》;魅力四射的宋词也因有词牌无文题而数不出几篇“好文”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大多不是“好文”:《安娜·卡列尼娜》、《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鲁滨逊漂流记》、《阿Q正传》、《边城》、《活着》……这些堪称不朽的作品恰恰都有一个直白、简单的文题。
  很多教师在介绍拟题的重要性时,都强调:“题”好了,阅卷老师会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评分自会高出一档。言下之意,题不“好”了,得分就低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浏览200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满分作文,也不见几篇是运用什么技巧的“好题”。例如:《那本笔记本》(广东卷)、《双赢的智慧》(山东卷)、《浅析流行文化》(上海卷)、《说‘安’》(北京卷)、《留给明天》(天津卷有四份满分卷是这个文题)……这些文题不都很简单吗?如果说,冲着一个所谓的“好题”就会给高分,这是不是太低估了阅卷老师的责任感与欣赏水平了?
  从文题中,基本可以看出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作者的艺术情趣。一个真正严肃的作家,注重的定是如何以内涵感染读者,不会考虑拟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题目来吸引眼球。我相信一个真正有文学素养的读者,注重的定是作品的内在价值,而绝对不会希望将《水浒传》改名为《3个女人与105个男人的恩怨》,不愿意看到《阿Q正传》改名为《我和吴妈不得不说的故事》,也不会赞同将《窦娥冤》更名为《寡妇血泪洒刑场》。
  过分追求文题的新、奇,定会忽视了作品的真正价值,导致不良的文风。近年来,出现不少这样有哗众取宠之感的作品:《拯救乳房》、《丰乳肥臀》、《和XX亲密接触》等等。今日的考生,是未来的作家、读者。他们现在所受的熏陶定会影响到将来的审美观、价值观。作为教师,应多引导他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而不要将他们引入媚俗的歧途。
  
  郑良仙,教师,现居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