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学生也是语文教学的资源

作者:谢帮火




  “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本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应包括“本校”、“本班”的学生。一方面,在当代信息传递和获取异常快捷方便的形势下,学生自身拥有的学习资源不一定亚于教师,师生需要“互补互动”;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一面在接受语文训练,一面也是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索者和语文成果的创造者,因而,学生是语文教学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一、丰富的资源
  
  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是丰富的。它包括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的不同性、途径的多样性、解读的丰富性、成果的独特性和成绩的巨大差异性。态度的不同性,指的是有的重视语文学习,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的则不够重视,在语文上投入极少。途径的多样性,指的是或通过大量的阅读,或通过反复的写作,或通过家庭的熏陶,或通过学校的学习,或通过读“无字之书”(关注社会)等来提高语文水平。解读的丰富性,指的是对教科书上的课文或其他读物,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极富创造性。成果的独特性,指的是语文学习的成果,如作文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成绩的巨大差异性,如作文水平在一个班级内就有巨大的悬殊,作文水平高的,不但超过其他同学,而且为教师所不及。这些情况表明,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比,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更多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可资利用的资源。
  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特别需要发现、收集和使用哪些源自学生的语文资源呢?
  1、语文学习态度端正甚至感人的典型事例。与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态度相比,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讨论不发言,作业不认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常见现象,做教师的往往搬出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事例以激励学生,我认为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端正的事例更能激励学生。有一位学生在课外为了写一篇《〈庄子〉中的“道”》“殚精竭虑”,长达几个月整理材料,分门别类,摘抄名句,经多次易稿,最终成文。他说:“人生总该有这么一次,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倾力制作,本就是一种快乐。”这种语文学习态度,还不“难能可贵”吗?
  2.丰富深刻的语文解读和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具有多个角度,从而各有见地,各有感受。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按照评点法为课文作评点。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极强,其中不乏精彩评点。如周瑜装醉时“和衣卧倒”,施计结束后“解衣就寝”,指出“和衣”“解衣”固不能掉换,“卧倒”“就寝”也不能相互替代,“卧倒”显醉酒难以自控之态,“就寝”则神志清爽,安然而睡。
  3.令人击节赞赏的优秀作文。要重视收集学生优秀作文,用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为当时或今后的作文指导提供丰富的写作范例。要每个单元收选学生佳作,以供学生借鉴。其中,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有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札记、传记、新闻、报告文学、科学幻想、故事新编、作品评论、话题作文等。总之,凡是课本上要求写作的,在选文中都有大量佳作。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加以整理,汇编成册,在班级交流,并让其他同学作评。在平时教学中,我常常使用过去学生的优秀文章作为范例,既使学生得到借鉴,也使他们有了赶超的目标。
  4.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平时,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建议、阶段学习的总结,其中自有许多道理,也应该成为教师关注并收集的对象。学生唐某在日记中写到:“记得课外读本上有一篇房龙《宽容》的前言,是一个寓言故事,自从看过以后,我就一直寻找着那本《宽容》,终于找到了,我一口气看了两遍。记得这之后读的是莱辛的《拉奥孔》,是《文化苦旅》中提及的一本书,一本深奥的美学、哲学作品。尽管艰涩难懂,我还是怀着极大的耐性读完了它,这时,我的视野再一次被拓宽。一时间,我沉醉于美学的探讨之中,诗与画的界限等,甚至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也产生浓厚兴趣。”他的学习经验自然是可贵的语文资源。
  
  二、可贵的性能
  
  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具有许多可贵的性能。
  1、动态生成性。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往往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不少范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反复努力的结晶。有一次指导学生写作“故事新编”,开始时提出了要求(1)重新构想传说或原作中的某些事情;(2)顺着传说或原作往下写;(3)设想人物来到今天的世界将会怎样。并以龟兔赛跑为例,在文章的思路和立意上加以指导,如有的写龟兔双赢,各自都超越了自我;有的写龟兔互助,旱路水路,能者助不能者;有的写龟兔赛泳,自然是由乌龟提出;有的写龟兔赛跑前,兔子要求给乌龟做兴奋剂检查,又要求给自己做安眠药检查,以防别人下药使自己重蹈覆辙,乌龟则要求举行记者招待会澄清真相,等等。经过启迪,学生认识到,要写好“故事新编”,一要认真研究原先故事各个构成要素的具体情况,以使自己能从各个角度打开思路;二是无论怎么写,人物的基本性格、用语和习惯要符合传说或原作,三是着眼于今日之现实立意,有所针砭,为今所用。经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再写,就出现了不少佳作。
  2、真实可信性。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在广大同学眼里真实可信,无庸质疑,具有重要的说服力。学生王某的小说《哑巴》,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哑巴,正直、自尊、顽强地生活,但却受尽别人鄙视,终于在一个风雨之夜因破房倒塌而死的悲剧,很有震撼人心的力度,写作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在“自评”中写道:“哑巴在现实中确有原型,就是我家门口一个拾荒者。我从小学起,观察他八年,为写这篇小说,我从初一开始,构思三年,最后耗时三个晚上完成。尽管有所虚构,这篇小说仍可算作生活之作。因而读来比较真实。”我以这篇文章为例,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较之于使用某些作家的例子,无疑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相互激励性。经典作家的典范作品,报刊的优秀文章等,同学知道它好,但难免有“高山仰止”之感,甚至觉得与自己相距太远,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写出那样的文章,能从中学到一点就不错了。而对于同学的佳作,就没有这个感觉了。“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们看到了差距,有了赶超的目标,会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三、互动的结晶
  
  获取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地做一个及时收集学生语文资源的有心人。对于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不能只是一般的收集,更应该敏于发现;不能只是坐等,更应该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不能只是寄希望于部分学生,更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不能只是占有和使用,更应该加强研究。总之,源自学生的优秀的语文教学资源,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结晶。
  1、着眼全体学生,敏锐发现有价值的资源。每一个学生,包括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都有许多闪光之处。教师要尽可能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绽放出他们心灵和思维的火花,这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既“补差”,也“提优”。有一次,写作《谈“机遇出人才”》,如果孤立地看待每一篇作文,似乎都不很理想。但每一篇文章,又似乎都有一些可取之处。于是,我把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可取的认识汇集起来,形成了一份颇为丰富的论点材料,如说“机遇的出现从本质上来看是必然的,但机遇出现的时间、地点、方式却是偶然的”;“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把握机遇的能力因人而异”;“机遇可遇而不可求,成才可求而不可遇”;“怀才可以不遇,有遇不可无才”;“与其坐等机遇,不如创造机遇”;“与其说机遇出人才,不如说主观努力出人才”等等。以上各点,或有交叉,选择其中两三点来写,并有序排开,就可以成为一篇富于说服力的好文章。从那以后,在指导议论文写作时,我总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展开“智力激励”,每人围绕中心论点提供一个分论点,后面的同学绝不允许重复前面同学的话。于是学生抢着发表看法,并力求与他人不同。一番讨论下来,学生论证中心论点时基本上都能展开思路,有几层意思了。这样做,及时而又充分地发挥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的作用,确是“生生互动”。
  2.激发学生创造热情,确保优质资源不断诞生。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语文竞赛,向报刊推荐学生作文,及时肯定学生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进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热情,教师还不妨与学生同堂写作,赛个高低。这样做,既可知道学生写作甘苦,也使指导更加实在,还使学生感到浓厚兴趣。
  3.在学生资源基础上加强研究。从学生那里获取的语文教学资源,既供教师使用,也供教师研究,教师应从中有所发现,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进一步。只有不脱离学生实际,研究才更加靠实,更有成效。一次,我在作文批改时,随手摘下100多条病句,逐一分析,发现病句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不合语法,而在于用词不确切;也有一些句子,虽然完全可以从语法上指出毛病所在,如什么搭配不当之类,但归根结底,还是用词不当的问题;即使是修辞手法运用不当,也常常是由于没有确切理解词义;纯粹属于语法错误的病句,只有极少一部分。于是我从100多条病句中筛选出69条,写成了一篇分析论文。这种研究源自于学生资源,可以说是学生推动了教师的研究和发展。
  
  四、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确实,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就是相互创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创造了学生,使学生得以提高,高度尊重并充分使用源自学生的资源,既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创造性学习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学生人生的一种评价和激励;学生又创造了教师,教师因源自学生的语文资料而使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他的教学越加具有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他的经验总结和课题研究越加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他也就越加可能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谢帮火,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