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转换角色 更新教法

作者:刘家怀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蓬勃兴起,教师的角色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教育新理念的感召下,教师角色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新时期语文教师该如何完成角色转换、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呢?
  
  一、做课堂指导者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指出:“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和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角色必须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要求,适时地进行转换。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必须为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排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在这种新理念指导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自身角色,优化学生资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找问题,学习中,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中国人现在还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哪一种人?”我没有即答,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探究。有的说,“中国人”指全民族的人;有的说,“中国人”指鲁迅作品里的普通老百姓。当学生对问题讨论有分歧、有疑惑、方向不明时,我提供了鲁迅写作此文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去查找阅读,同学们在鲁迅《且介亭杂文》里找到了结论:“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这样指导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快速消除,更重要的是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做方法给予者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指出:“作为学校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意识,做到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学习,才会变通,才会在疑难中求得解答。比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文本在宁静恬适的月光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体验不到。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呢?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也就是让学生对语言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让学生品味语言,抓住作者描写月色美景的比喻句来体验作者在美景中蕴含的情思,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句,怎样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对此,学生开始表达不出,体验不到,于是我让学生朗读描写月景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喻体和相似点。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文本比喻句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这样,学生对描写月色美景的文字有直接体验,朗读时的语感被激活了,学生读出了比喻句,说出了本体、喻体和相似点。然后指导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表达体验这些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一个学生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说月光皎洁似银,是一种静谧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说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是一种动态美。它们点出了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纪的美妙境界,流露出作者悠闲、欣喜、感慨和悲凉的复杂情感。我当时听得入了神,实在没有更多的要讲。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读出了劲,品出了味,悟出了理。由于教法对头,学法得当,学生抓住了描写月色的关键词,不但体验到了作者用词比喻的妙处,而且还品出了月景中蕴含着的种种情思的味道——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三、做因材施教者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还指出:“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原来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换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实施层次目标教学,即依据学生现实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如教《一面》,我确定两个目标,一是基本目标:预习并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记叙的要素、划出外貌描写句。二是提高目标:鲁迅的外貌特征是什么?突出了鲁迅怎样品质?三处人物描写有何不同?一面对我有何影响?教学中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完成第一目标,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两个目标,然后把不同的两套题发给学生做,结果,学生在规定时间都合格完成。由于教学中赋予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功。这样因材施教,全体学生得到了相应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最基本、最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教,不能采用固定的模式。在当前新课改的探究中,我觉得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方法给予者和因材施教者,讲究教的方法,讲究分寸,讲究实效,使语文教学永葆活力。
  
  刘家怀,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