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游走
作者:解泽国
三
有鉴于此,人们就希望在游走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语文阅读教学寻找一个契合点,让语文阅读教学摆脱困境,进入优质高效游刃有余的境界。
首先,教师要认真深入地研读文本,让文本说真话,倾听作者内心的呼吸,“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特殊阅读活动也应该围绕文本这个核心来进行。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因势而发的促进和客观理性的评价,学生往往难以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就不能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科学建构,学生的阅读水平也难以真正提高。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阅读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切实的提高。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能力、形成习惯,要着重在这方面用力。例如:语文教学非常强调的诵读教学,仅从知识角度给学生指导重音、停顿、语气等阅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文章的语音层面、语境层面、语意层面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读出文本的思想和感情。这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第二,让学生回归生活。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断裂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割断生活和阅读的关系,不善于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去解读文本,而是在类似“真空”中肢解课文,死抠课文。这样的教学行为等于把学生排斥在课堂外。生活是联系文本和学生的纽带,阅读文本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阅读生活,阅读自我,所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展开阅读教学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把个人的经验、阅历引用到文本学习中去,同作者产生对话,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作者内心,以及对自我的尝试的评价、检验,满足成功欲,寻找“自我”与“作者”之间的异同去解读文本,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真正进入自我创作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第三,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会迷失方向。重视文章的“思路教学”,摒弃那种静态肢解文章结构的“讲析教学”。怎样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呢?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老师应该拿出处理教材的最佳教学程序,或是描写最精彩处,或是感情发展变化最迅速处,或是文章意旨最凸现处等等。“中间开花”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材的“开阔地带”,以最经济地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材处理思路。
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能从“教教材”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进入“用教材教”的界面,从浩瀚的书籍中出入自如,左右辐射,上下贯通;心灵共鸣,情感交融,精神对接,思路泉涌。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教师教什么固然重要,而怎么教则更为重要。庖丁说,用“极”的方法解牛的是三流厨师,用“割”的方法解牛的是二流厨师,用“游刃”的方法解牛的是一流厨师。我们说,教知识的是三流教师,教方法的是二流教师,教思想的是一流教师。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犹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者轻松自如,听者如沐春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为一体,互相欲罢不能,最终抵达“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解泽国,教师,现居江苏镇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