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形象

作者:张伟忠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人文性的体味,充分重视对语言的感受、领悟。
  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形象,语言表现的就是形象。形象(诗歌中是意象)包罗人、事、景、物,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情感、主旨意趣的外在显现。把握好语言形象是进一步走入作者内心思想的关键。“形象”这个概念将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一、对人事类形象的把握
  
  其一,外貌形象上刻画的独特性。学生对人物的外貌是容易有感性认识的,但是要能再深思一点,就需要老师积极地点拨、引导。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第一句就突兀得很,耐人寻味。“穿长衫”的人应该是体面的人,理当“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可是孔乙己虽然穿长衫却只能是站着喝酒,这能够让我们想到什么呢?可见其穷困潦倒。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却不愿脱下长衫换上短衣,宁可“又脏又破”且靠柜外站着受人嘲讽,硬要显示读书人与泥腿子的区别,这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的迂腐穷酸。作者还在后面再次写到人物的外貌,强化读者的感官意识。这一次,孔乙己则是“对了门槛坐着,下面垫一个蒲包”,穿一件“破夹袄”,“脸黑而且瘦”,用满是泥的手“走”来。这时的孔乙己不仅失去了他的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更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连普通人赖以走路的双腿也被打折了,匍匐在地,用“手”走来,遭人奚落。孔乙己是被踩在脚下了,这样的外貌描写能激发学生想着一个世纪前的社会和生活,想着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从而感慨万千。
  其二,人物语言形象上的个性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鲜明展示人物性格。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学生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体味的。由《孔乙己》再来看《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在塑造出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他的语言粗陋庸俗,满口商人的腔调。当他看到鲍西亚主持公道,要按约执法,他就自鸣得意:“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随着剧情的发展,他节节败退,他的语言显得精明而固执:“那么我愿意接受还款;照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放了那基督徒。”“好,那么魔鬼保佑他去享用吧!我不打这场官司了。”最后,他忍不住大声呼喊:“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拿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这句台词精彩至极,绝妙地显现出夏洛克爱钱如命的高利贷者的性格本质。
  其三,人物动作形象上的个性化。一般情况下,学生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也会在写作中自发的运用描写,但是往往缺少“个性化”的意识,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动作描写也只是为了描写动作,而不是为了展现人物个性特点。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利用范文承当“教化”的作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塑造出一百零八员英雄好汉,个个栩栩如生,应该说个性化的人物动作描写是成功的一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一个经典片段。鲁达疾恶如仇,为贫弱女子打抱不平,赶到状元桥来惩戒杀猪的郑屠,不想三拳就打死了郑屠。且看,“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接着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然后,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死了。鲁达一面假意骂道“诈死”,一面大踏步地逃开了。写武有力,又粗中有细,学生为好汉喝彩。
  
  二、对景物类形象的把握
  
  (一)绘其“形”。学生喜欢在写作中写上一笔景色,又常常无关痛痒,似乎只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不能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正含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景物类形象的品读,懂得这样描写的要义。语言大师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抓住形的描绘,写出了景物的神韵:“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我们看他写白花,是“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将初发的花朵的洁白、繁密写得惟妙惟肖。我们看他写藤萝,则是“往往顺着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顺”、“悬”、“散”,这三个动词都是慢节奏的,它把藤萝生长的特征,花穗儿开放的姿态,香气弥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①
  (二)观其“色”。行文中的色彩描写,往往能给读者眼前一亮。通过阅读引导,努力让学生自我打通感官认识,善于细腻感受外部世界。抓住色彩,端木蕻良在他的《鱼》中,有生动有趣的描写:“千条鱼,万条鱼,数不清的鱼,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挤着一个。水,几乎没有份儿了。水,只成了珊瑚的闪光,只成了宝石的闪光,只成了红绸的闪光。水,几乎看不见了。只看到鱼,只看到活蹦乱跳的鱼,迸发着耀眼光辉的鱼。日光照在它们身上,又成了透明的鱼。鱼看不见了,只看见生命在钻动,生命在跳跃,生命在欢唱!水的涟漪也是生命的涟漪……”
  (三)聆其“音”。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叶君健怀着极大的热情描写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次义演盛况:“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轰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在这里,作者根据“看戏”这一特定的情节内容,抓住声音来描写场面,写出观众对艺术家的热爱(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轰般的掌声),同时,也写出艺术家对观众的热爱,用他的至善至美的表演表达他对人民的热爱(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
  
  三、对象征类形象的把握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意象,是作者的情意和客观的物象相感应而用文字描绘出来的图景。上述的是一首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诗人个人的悲欢和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学生是喜欢读诗歌的,对诗歌的美可以朦胧地感受到却苦于说不清;也喜欢胡诌上几句的,句子排列的格式是学来了而内容和情感却不知如何表达。《乡愁》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乡愁,本来是人们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想对应的独特的每的意象来表现,那就很容易流于一般化的平庸,或者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人们多面的联想。《乡愁》的意象偏于写实,然而,写实而不陷于死板呆滞,有空灵之趣,象征而不流于玄虚晦涩,含意于言外可想。”②可见,象征的形象把握,要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表层的直观形象(邮票等),二是深层的象征意义(乡愁)。
  象征的形象把握也不仅限于诗歌。冰心在她的小说(也有说是散文)《小桔灯》中,把自己的美好情感寄托于象征:“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在文中,小姑娘心灵手巧的制作了小桔灯,这盏只能照出“朦胧的桔红的光”的小桔灯,是表层的形象;但它象征了小姑娘,象征了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又是深层的形象。既把握小桔灯的表层形象,又把握小桔灯的深层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小桔灯》的思想意义。
  结束语:在语文活动中,文学性、人文性是它的个性本质。有较好地赏析文学形象的素养,无论是对于学生的阅读,还是对于学生的写作,都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因为我们的思想的表达,都有赖以语言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以“形象”为线串连语文学习,是较有实效的。"在我们看来,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③
  
  注释:
  ①刘亚玲《形式美 意境美 语言美》;
  ②李元洛《海外游子的恋歌——读余光中〈乡愁〉和〈乡愁四韵〉》;
  ③群言《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张伟忠,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