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在比较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李尊青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阅读教学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下面谈谈该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建立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坐标
  
  横向比较,一般是指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也包括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是通篇式的,可以是片段式的,也可以仅从作品的字词、意境、气势、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探究其产生的不同原因。比如将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作通篇比较;片断方面,对描摹声音的《口技》《琵琶行》《听潮》和《看戏》等文章进行比较,可看出作者不同的匠心;字词方面,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到“红杏枝头春意闹”,从“竹外桃花三两枝”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都有古人“炼字”的佳话;意境方面,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同样写雪,却表现了不同的境界,前者低沉抑郁,后者豪迈激昂。
  纵向比较,一般是指对同一标题(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从时代背景、作者思想经历、作品主题等方面比较。从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揭示造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对作品主题和作者思想形成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已》两篇小说,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遭遇,内容上存在联系,比较点可以放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上。其相同点表现在主人公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取功名利禄的生活,蒙受封建科举制度之害。不同点是孔乙已在潦倒中悲哀地死去,范进却在几十次科场失利后,突然中举爬进上层社会。他们的不同遭遇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和身体的摧残,从而使人们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二、架设教读篇目与自读篇目的桥梁
  
  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教读篇目多是主题鲜明,方法典型,比较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作品。自读篇目则往往个性色彩突出,文学色彩更浓,或时代感强,主要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对一些自读课文的兴趣甚至远远大于教读课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因势利导,充分挖掘自读课文的精华。
  比如,在教授戏剧单元时,学生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特别感兴趣,对后面的古代戏曲却望而却步。我选择了自读篇目《闺塾》作突破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提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故事概要,并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全篇,搜集相关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外国经典的爱情故事与中国的戏文有什么联系呢?通过比较,他们发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一个是文艺复兴的先锋,一个是反对封建传统观念的代表。两部戏的主题也非常相近,都表现了人们对个性自由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在情节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是结局:一个是双双殉情,悲剧色彩浓;一个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的结局。通过对比,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对于浪漫的不同诠释和在文化上的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两个单元的教学由此打开了局面,学生也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教材在编排时就考虑到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联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架设起教读篇目与自读篇目之间的桥梁,在比较分析中融会贯通。
  
  三、实现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整合
  
  适当选取课外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深入过程。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祥林嫂无目的的反抗和反抗的无力难以理解,认为她缺少反叛性。我建议学生在课外阅读短篇小说《一个贞烈的女子》,比较祥林嫂和阿毛姑娘。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女子都生活在封建礼教思想浓厚的农村,都是时代的牺牲品,从而深入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被封建礼教思想浸透的祥林嫂的反抗是无力的,她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从而更深层地感受到小说家无言的沉重和尖锐的呐喊声。同样在分析《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人时,我让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另一部题为《首饰》的小说,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认识到在法国巴黎社会崇尚金钱、生活荒淫无度的时代里,玛蒂尔德还保留了她那份灵魂的纯洁性,避免了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片面分析。
  实践证明,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可比较的课外阅读材料,确定比较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是非常有效的。比较阅读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表述。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无疑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李尊青,男,中学语文教研员,现居山东蒙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