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荷塘月色》主题浅见

作者:朱远梅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以它独有的清冷、幽静的景色描写,深沉含蓄的情感表白,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定下的情感基调,一个“颇”字道出了心中无尽烦闷,满腔的惶惑不安。不安使他想起了“旧日走过的荷塘”,并推测“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这是他第一次写景。“总该另有一番样子”,这只不过是一种想象,想象折射出了作者惶惑不安的心境,摆脱“挣扎”的痛苦,打发现实不满的心态,自然产生了追求和谐自由的心理。从美学的角度看,文章一开始,作者展示了一幅“幸福生活图”。墙外:“满月的光、马路、孩子们的欢笑”,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夜晚!室内:“妻轻轻地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亨着眠歌”,这又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夜晚啊!这一切是那么的和谐!但是,作者自己却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心境驱使下,“悄悄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在这里,因为内心的不宁静,作者与现实中的这种和谐是隔膜的,也是远离的。
  当作者来到往日“白天也少人走的,夜晚更加寂寞”的“小煤屑路”和四周“长着许多树”的荷塘边时说:“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可今晚却很好”。他所说的“好”显然带上了浓浓的主观色彩。所谓“好”,只是与出门前烦乱压抑的心情相对而言,并非真“好”。接着的一段心理独白可以为证:“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原来他说“今晚却很好”,只是因为“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好像”,并非真到了“另一个世界”。从客观世界来说,本来清华园就是一个世界,哪来“另一个世界”,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两个世界),另外一个矛盾就是“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那么,为什么会变成“另一个世界”呢?因为自己变了,不是肉体变了,而是心情变了,作者要写的就是这种特殊的心情,“平常的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而现在只爱“独处的妙处”,这是很深的一种寓意,是对“自由”的一种渴求。特别是段首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背”一“踱”,是何等的悠闲何等的自由,以此也反衬出“平常的自己”是不自由的,那么这个“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从文中看,应该是一个做着“要做的事”,说着“要说的话”的自己。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是没有“自我”和“自由”的。这正是作者“不宁静”而夜游荷塘的原因和动机。这种“平常的自己”和“超出平常的自己”的不协调(及和谐与不和谐),促使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自由的追求。作者如是说,与其说是对淡淡喜悦心情的流露,还不如说这是为了渲泄积压心头的那团怒火,是对整个污浊世界的严厉遣责。此时,作者说他“什么都可以不理”,他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从文字表面看,作者真喜欢上了“这片天地”,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在无边大海上颠沛流漓,受尽煎熬折磨而困顿不堪的旅人,暂时有了得以停泊的机会后一种良好心愿罢了。他何尝不知“这片天地”是谁的?
  接着作者用了一半多的篇幅集中描写了荷塘、月色以及周围的景色,这是作者第三次写景,也是全文写得最细腻、最柔美、最动人的一次。作者在写荷塘时,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形、荷色、荷质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在写月色时,作者紧扣月下景色特点,先正面,后反衬,对月光下缥缈轻柔的荷叶,安谧恬静的荷花,斑驳陆离的树影,轻盈如梦的月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写荷塘四周景色时,作者主要描绘了高高低低的树,还对“只有些大意”的远山,“树里漏着”的灯光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浓淡相间,是何等的和谐。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多么的平静。于是产生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正是作者所渴望、所追求的环境。尽管这样,作者心中还只是一种淡淡的喜悦。一个“且”字表明这种心态。也因这个“且”字,才引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可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是文章的“文眼”。这一句表现的是作者无限的惋惜、无奈和向往之情。这种暂得的闲适、自由,与己无缘。我“爱热闹”,可“热闹是它们的”。作者多么羡慕蝉鸣哇叫的自由,同时折射出“平常的自己”的不自由。静与闹结合起来,自然是如此的和谐。那人呢,人世呢?作者于是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嬉戏光景。作者忍不住赞美:“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季节,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正是由“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这种痛苦难遣、愤懑郁积的情感中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自由的追求的自由。但这种外部的“宁静”与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映衬出自然与人世的不和谐,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江南有作者的故乡,有作者的老朋友、同事;有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然而,他“不能”。因为“我的体力不太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作者陷入深度的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中,所以,这样的去处,只是作者的向往、渴望、追求。不觉“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我们读到这里,我们能说此时“没有一点声息”吗?当作者那美好的联想再次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时,作者那呼呼燃烧的怒火,出自心底奋力“挣扎”的呐喊,不就是这于无声处的惊雷吗?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主题正是——痛苦难遣,愤激之情感中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和谐自由的追求。
  
  朱运梅,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