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纤啬”词义辨析

作者:熊 飞




  “纤啬”一词,修订本《辞源》注:
  [纤啬]琐屑、悭吝。《荀子·君道》:“材人:愿憨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 丧,是官人史吏之才也。”《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
  《辞源》这个解释,实际并非将它作个词解释,而是将“纤”“啬”分释。“纤”释为琐屑,“啬”释为悭吝。这里用了两个书证,其实,此注与两个书证的意义均不相合。
  “纤啬”一词,最早见《荀子·君道》:“材人:愿悫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才也。”章诗同注:“纤啬,细微。”[l]王杰、唐镜注:“纤啬,细微、细小。”[2]杨柳桥《荀子诂释》把这段话译作:“量材任人:老实,拘谨,计划精细,而不敢有所遗失,这是用作官人、百吏的人材。”[3]当是把“纤啬”一词译作了“精细”。《说文解字》十三上:“纤,细也。从糸,载声。”[4]《说文》之注,似还是“纤”之引伸义。《方言》卷二:“梁益之间,凡物之小者谓之私,或曰纤。缯帛之细者谓之纤。”[5]这个意义才接近“纤”造字“从糸”之本义。细与小均应从此引伸而来。“啬”的本义,依《说文》:“爱涪也。从来;从。来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啬夫。凡啬之属皆从啬。”“来”是什么?据《说文》,“来”为“周所受瑞麦来奏牟……天所来也。”[4]从纤与啬的本义看,一根丝,一粒麦,当然就细就小了。《荀子》“纤啬”一词的意义,诸家均训为细小、细微或精细,恐都和“纤”与“啬”的本义相关。从这些注家的解释看,《辞源》注与《荀子》原意不合。
  我们再来看《史记》。在《史记》中,“纤啬”一词共出现两次,均在《货殖列传》卷。前云:“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冶,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6]后云:“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拙业,而秦阳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而曲叔以起。”[6]
  《荀子》“纤啬”一词,不管是训为“细小”、“细微”、“精细”,还是训为琐屑、吝啬,都与《史记》旧注有关。唐司马贞《索引》在“愈于纤啬”下注曰:“谓孔氏以资给诸侯公子,既已得赐与之名,又蒙其所得之赢过于本资,故云过当。乃胜于细碎俭啬之贾也。纤,细也,《方言》云:纤,小也;愈,胜也。”唐张守节《正义》也说:“啬,吝也。言孔氏连车骑,游于诸侯,以资给之,兼通商贾之利,乃得游闲公子交名。然其通计赢利,过于所资给饷遗之当,犹有交游公子雍容,而胜于悭馐也。”[l]这大约是因《货殖列传》“鲁人俗俭啬”和“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二语及南朝宋裴驷《集解》:“周人既纤:《汉书音义》曰:俭,啬也”的注释而来。[6]其实,这些旧注是经不起推敲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先来看看《史记》裴驷作注这段话的原文吧: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周人既纤”之“纤”,自《汉书音义》训为“俭”,诸家几乎众口一词,无人提出异议。但这个训释显然缺乏相应的说服力。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用“纤”一词如卷二:“淮夷 珠泉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此处“纤缟”之“纤”《集解》与《正义》均训为“细”。[1]其他“乘纤离之马”、“纤阿为御”均复词,其词素之意义也没有一处是可以训为节俭的。用为节俭义,司马迁一般用“俭”而不用“纤”。如卷三一:“歌魏曰:美哉讽!讽乎大而宽(四库本此字作婉),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6]杜预注:“婉,约也。大而约,则俭节易行。”[6]杜预此处训“俭”为“俭节”。卷四三:“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君说。”[6]卷一百十二:“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6]卷一百二十四:“(郭)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6]卷一百三十:“墨者俭而难遵。”[6]这几处所用之“俭”,全都是“节俭”之意。其他与“俭”相关的复词,在《史记》中反复出现的还有“俭节”、“节俭”、“恭俭”、“简约”等,其词素“俭”亦均可训为“节俭”。
  其次,把“周人既纤”之“纤”训为“节俭”,看不出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再则,在《史记·周本纪》及《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也没有记载周人“节俭”之情事。因此,本人认为,把“周人既纤”之“纤”训为“节俭”缺乏训诂学依据。
  在《货殖列传》中,还有两个与此相关的词,一个是“纤俭”,一个是“俭啬”。弄清这两个词的意义,对理解“纤啬”也很有必要。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6]
  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1]
  两例“纤俭”各家均未注,约是认为其义甚明。上例“纤俭”即细俭,极为节俭之意。下例“俭啬”,为节俭吝啬之义。
  由此可知,在《史记》中,司马迁说节俭,一般用单音词“俭”,而不单独说“纤”;说吝啬,倒也说“啬”。如卷五九:“(鲁共王馀)子光,代为王,初好音、舆马,晚节啬。”《正义》:“晚节犹言末年时。啬,贪馐(吝)也。”[6]即是。
  现在我们再来看《史记》“纤啬”一词之本义。在《货殖列传》前一例中,司马贞《索引》把“愈于纤啬”训为“胜于细碎俭啬之贾”,这是很不准确的。因为从对象来看,司马迁在文中本来是将得商贾之利的“宛孔氏之先”与其他四民相比,司马贞却说是将商贾与商贾相比,这有违司马迁原意。在《货殖列传》后一例中,“纤啬”一词诸家均未出注,大约是认为与前一例意同。但司马迁将“纤啬筋力”放在一起,并说这是“治生之正道也”,显然不是节俭吝啬之意。节俭不是“治生”,大概没有疑问;“吝啬”更不是“治生”,也应无须烦言。
  那么在司马迁时代,作为社会主流意识的“治生之正道”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当时人的说法。比如当时名臣晁错就曾在给汉文帝所上的疏文中说: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 粱肉;无农夫之苦,有干佰之得。……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己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7]
  这篇文字,表现出明显的重农抑商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故作为主流意识的“治生之正道”,当然不可能是“积贮倍息”、“坐列贩卖”的商业。“筋力”指劳筋出力,故“纤啬”就应该是指跟劳筋出力相关的社会劳动。
  《史记·殷本纪》:“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孔安国《集解》曰:“夺民农功而为割剥之政。”[6]《汉书》卷十:“《书》不云乎?服田力啬,乃亦有秋。”应劭注:“农夫服田,厉其膂力,乃有秋收也。”颜师古注:“此《商书·盘庚》之辞。”[7]《尚书注疏》卷八此句“啬”作“穑”。[8]“啬”通“穑”,指农夫在田中力作。
  “啬”既指农夫在田中力作,那么,“纤”也应该指四民的一种劳作。从“纤”造字“从糸”这一点看,它应该指蚕桑纺织之类,即晁错所说的“女不蚕织”的“蚕织”。“愈于纤啬”意思是说(商贾的赢利)超过了农桑;“纤啬筋力”是指耕田蚕织这些劳筋出力之事。
  这个解释,用于“周人既纤”,也可以说得通。在《货殖列传》中,这一段只说到了周人“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实际“纤”应该指周人的商业活动以什么为媒介的问题。也就是说,周人“贾郡国”做的什么生意呢?蚕织生意也。
  自唐司马贞、张安节等所注《史记》流行开来,“纤啬”一词当作“俭啬”用者有之。如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七襄阳郡·风俗:“荆河之间,四方辐辏,故周人善贾,趋利而纤啬。”[9]马骗《绎史》卷四十四之四:“纤啬省用,以备饥馑。”[10]也有仍用司马迁原意者,如宋刘挚《忠肃集》卷十四《陈行先墓志铭》:“亲疾而养不足,吾于子职,将择其力易而功近者,用独以治产自任,极勤劳,躬纤啬,始于至微,粟储而缕织之。”[11]《震川集》卷十四《朱硕人寿序》:“光甫又言:硕人在公卿家,不能为闾巷女子治生纤啬之事。”[12]从“纤啬”一词后人仍用与司马贞、张安节等所注不一致的意义这一点看,其注也是值得商榷的。
  以上意见当否,敬祈专门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章诗同.苟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北京:超星网华夏文库.荀子(注释本)[M].2001.
  [3]北京:超星网华夏文库.1985.
  [4]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清)钱绎.《方言笺疏》[M]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四库全书第60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四库全书第36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四库全书第109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四库全书第128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熊飞,本名熊贤汉,1952年生,现为广东韶关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