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雨霖铃》教学设计
作者:范增礼
1.品味词作的语言,把握词中意象,领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感悟和品赏婉约词的能力。
3.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品味柳词的语言和意境之美,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情感品味
[教学设想]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借助诵读提示,激活学生思维,当堂成诵。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齐背后,师讲)这首词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北宋一代豪放词的上乘之作。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曾任“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曾任“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段话巧妙地说明了苏词豪放、柳词婉约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诵读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一同走进柳永的情感世界。
问: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柳永”?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柳永作简要的补充介绍(略)。
二、诵读感悟
1.找一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试读。然后略谈感受(多媒体投放词作原文)。
2.教师示范朗诵全词(配乐)。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两遍。
4. 诵读提示(多媒体滚动播放诵读要点):(1)诵读提示一(在词作全文上标注停顿、重音、语调、韵脚等);(2)诵读提示二(关键词语:上片——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下片——伤离别、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千种风情、与何人说);(3)诵读提示三(重现词意实景,画面联想记忆)。
5.分上、下片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播放配乐)。
三、整体感知词意
1.划出写景的句子和抒情的句子,指出哪些是实写的内容,哪些是虚写的内容,说说情和景是怎样交融的。
2.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多媒体滚动播放):
(1)情景交融:A.长亭·都门·寒蝉·骤雨→景中有情。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杨柳岸晓风残月→融情入景。C.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2)词的上片——惜别: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实写);
词的下片——思念:是写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虚写)。
四、合作探究,品味积累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情状?
2.词中主人公倾诉了怎样的离愁之苦和相思之情?你能否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思考联想的基础上尽量用课外名言佳句作答。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白描手法:“此时无声胜有声”(艺术境界)
(2)“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
(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4)“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5)“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7)“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周德清《朝天子·秋夜客怀》)
(8)“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五、拓展迁移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描写的是想象之景,属虚写。请同学们仔细推敲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说说它为什么特别动人,并写成二、三百字鉴赏文字。
学生赏析实录示例: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名句之所以特别动人,是因为它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第一,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寂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通过这组诗歌意象,作者分明在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六、再现《雨霖铃》词意美景和背景音乐,在齐诵全词中结束全文。
范增礼,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