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解读苏轼《江城子》

作者:刘亚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头,苏轼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做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往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追念亡妻。
  词的上阙抒发了相思之苦。词一开始,作者就直抒胸臆,从时间的久远性上抒写了自己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死别十年,双方彼此隔绝,但即使不去想,妻子的音容笑貌依然难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这是死别,十年,整整十年的死别啊,却丝毫没有冲淡词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不思量,自难忘”是最质朴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因为情真,就显得特别动人。起句是作者从内心迸发出的长久郁积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为全词定下了凄伤哀婉的基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从空间的遥远上来写妻子的处境:远在千里之外的亡妻,孤零零的呆在冰凉的地下,该是多么寂寞凄凉。“孤”字传达出诗人对亡妻的体贴之情。“话凄凉”是就生者和死者双方来说的:死别十年,彼此都有满腹话语要向对方诉说,却又无法诉说也无处诉说。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隐含着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在内,妻子亡故后,苏轼仕途坎坷,政治上倍受挫折和打击,长年的奔波劳碌使他变得风尘满面,两鬓如霜,所以即使真有见面的机会,妻子恐怕也认不出自己了。想到此,词人确实是有满腹凄凉要说的,然而生者有情死者却无知,“凄凉”是根本无处诉说的,向无可诉说处去话凄凉,因而越见其凄凉。这三句,可以说是一字一泪。
  下阙写梦。现实是残酷的,却无法阻碍词人的思念。“夜来幽梦忽还乡”,梦超越了时空,跨过了生死线,词人在梦中和妻子相见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正是词人思念之情达到极致的表现。在梦中词人回到了家乡,回乡以后看见了什么呢?“小轩窗,正梳妆”,这是这对恩爱夫妻以前生活的生动写照。这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渲染,只用六个字就把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融入了看似极平常的生活场景中,读者不难想象从前这对夫妻相亲相爱、融合欢乐的情景。经历了十年死别和无限思念之苦,见面之后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情到深处情转无,思到深处自无语,无言相顾,泪流满面,这其间饱含了多少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感!无言胜似有言,比之千言万语更能表现出深沉复杂的感情。
  梦中相见是美好的,梦醒后面对的现实却让人揪心:“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冷月清光,洒满亡妻长眠的松冈,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肝肠寸断!“肠断处”指亡妻的坟墓,断肠人却是兼指生者和死者的。
  苏轼此词忧郁感伤,哀婉悲凉,不以用典取胜,也不以锻炼词句生色,完全以平常语言写出来,却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原因在于以情动人。词以“记梦”为题,当然全出了想象,但这一艺术想象却是以夫妻情感的真挚深切为基础的。正如《宋词宋诗短论》所说:“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在于早已亡故的妻子依然活在词人心底……在他的词中,妻子总是作为一个活的形象。”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这种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使这首小词产生了催人泪下的效果。而作为一代大家,苏轼写情的手法也很高明。
  首先,词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用白描手法抒写。“小轩窗,正梳妆”是妻子生前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片断,苏轼选取这一断作为抒情的底色,使得他的情感有所依托并显得真实可信。而这种妻子生前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出现在作者梦中,是虚幻的,然而又是实在的,或者说曾经是实在的。这一虚幻景象的出现,带给词人内心情感的强烈波动和冲撞:这样的场景是一去不返了!这会给词人带来多大的悲伤和哀痛呢!
  另外,苏轼善于借助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自己的感情。在词里,词人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抒情氛围。不论是上阕“千里孤坟”的遥不可及,还是下阕“明月夜,短松冈”的清冷的月光,给我们营造的都是一种凄凉的场景,在这种场景衬托下,又有两个“断肠人”执著的要向无可诉说处去话“凄凉”,这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会产生出凄凉的悲剧效果,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苏轼的这首小词像是春蚕吐丝,又像是幽山流泉,从词人的胸臆中泻出,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质朴自然而又真切感人,既有传统婉约词的深婉细腻,又没有常见的那种柔弱和纤艳,可以说是温婉清新、柔而不媚,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位怀抱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不过正是这样丰富的东坡,才让我们如此的喜欢他,几百年来,一如既往的喜欢着!
  
  刘亚莉,女,现任职于河北廊坊市武警学院写作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