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高考备考两字诀

作者:林远罡




  高三高考备考已进入知识的夯实阶段。科学复习两个字切不可忽视:
  
  一、准
  
  这个“准”字,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高考大方向把握准;二是高考具体重点难点瞄得准;三是学生的心理与兴趣摸得准;四是学生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抓得准;五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失分防得准。
  要达到准确无误,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各科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近几年高考的湖北试卷和全国综合卷、权威学校的最新高考模拟试题,看一看试题的标高如何——与平时训练拔高了没有;试题的结构如何——有无偏难题;考了“考试说明”中的哪些考点;还有哪些考点内容未考;有可能和其他哪些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提高试题难度等等。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才能打有把握之战。
  (二)强化备课组职能。备课组长全面负责本学科的高考备考,制订并落实学科的备考计划,负责本组教学常规管理。要求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反对单干。积思广益,凸现集体智慧。备课组复习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复习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标高、统一测试、统一阅卷分析。加强复习的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三)紧紧盯住确保层、希望层、争取层。各班要将本班学生分为三个梯队:确保层、希望层、争取层。选好苗子,定好苗子。科任老师要根据班主任的安排搞好责任承包,落实到人,实行“五包”——包思想、包学习、包生活、包身体、包纪律。特别是确保层和希望层,我们在复习授课时,眼睛要盯住确保层,双手要抓住希望层,嘴巴要撂住争取层,要针对他们的情况备考选题,课前要找他们了解情况,课后请他们反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四)随时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情感投资,把准学生思想脉搏,洞悉学生的心理,随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为学生树立充足的信心,鼓励学生坚韧的恒心,激励学生冲刺的决心。
  (五)点点滴滴地搞好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预防非智力因素的失分概括起来六个字:
  1、审题。随时提醒学生,看清客观题的题干要求,是选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或几项;看准主观题的题干要求,是从哪几点或哪几个方面回答或阐述问题。
  2、准确。概念要准,计算要准,判断要准。什么都能动笔,什么都拿不准,似是而非,高考定铸大错。平时测试训练,客观题的选择务求准确,尽量减少失分。文科的一些简答题、鉴赏题、论述题的答案,一定要先点晴后画龙,做到纲举目张,切忌写了一大段,未切中肯綮。平时要严厉禁止隔靴搔痒的答题。
  3、规范。解题要规范。复习阶段,要强化规范化训练,字要一笔一画写清楚;题要一步一步解清楚;标点、符号要一个一个点清楚,试卷做完后要一题一题查清楚,每个环节都不得马虎。
  
  二、精
  
  这个“精”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讲。高考的重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点详讲,其它知识略讲。二是精练。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
  三是精选。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在题海里去粗取精,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练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四是精评。所谓精评就是画龙点睛,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评,学生都会的问题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要保证“精”到位,必须运用如下方法:
  (一)归纳整理,使概念具有明晰性
  把高一到高三的内容,根据其相同性和相关性集中起来,分析比较,求同存异,使学生一目了然,复习时简单便捷,易于掌握。
  (二)讲究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上好复习课三条原则不可忽视:一是强刺激。教师讲的是学生之所急,练的是学生之所需,师生思维同谐,行动合拍,不断激起惊异,处处抓中痛痒。
  二是大密度。就是内容安排要紧凑充实,使学生的思维在一节课内绝大多数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这种紧凑充足不是满堂灌的讲解,也不是投题限时完成,而是紧扣考点的精要讲解,具有思考价值的系列提问,具有训练目的的课堂训练,使学生听、想、练结合起来,收到良好效果。三是多反复。就是将重要的复习内容安排有反复过程。许多主要内容一定要在某一阶段后再重现一次,防止时间过长而遗忘。不过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反复,同一内容可变换题型出现,文科教学更是如此。
  (三)题目正规,解题具有示范性
  不选怪题、偏题。常规题与技巧题比较,应以常规题为主;用通常解法解题和用巧妙解法解题,应以通常解法解题为主,反对理科解题与文科作文中的翻新出奇做法,要做到稳中求妥。
  (四)覆盖面广,思路具有发散性
  “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考点,复习时都不可遗漏,做好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注意可考因素。处理“点”与“面”的关系,知识面铺广,重点难点突出;处理“死”与“活”的关系,记忆点、概念点要记死,能力点要学活。
  平时要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使学生养成遇题能从几个角度或不同侧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但又要注意,告诫学生不要去探求过多的解法,不要去钻牛角尖。
  
  林远罡,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