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法改革实践

作者:郝子权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世纪,这无疑向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了更新的挑战。面对时代的要求,世纪的挑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应何去何从,应该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可是由于农村教育信息比较闭塞、教研活动开展得不够正常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大纲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归纳起来,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学习没有动力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但日益与时代脱节,而且在进行着恶性循环。陈旧、落后、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得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日渐失去兴趣而处于抑制状态。由于学生失去了内在的学习动力,便不得不采用外在的、强制的启动措施,那便是增大作业量。现在的小学、初中作业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题越出越多,越来越钻牛角尖。“题海汇编”在不断交流中,越编越厚,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当教师与学生都被题海所淹没时,哪还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任何学习,倘失去了主动性与积极性,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人的大脑只变成了装知识的口袋。学习越失去主动性,便越需要被动的压力,越增加被动的压力,便越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这恶性的循环已到了极限,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在急剧下降,智力也在急剧退化,这种破坏性的实验应该尽快结束。
  
  2、教学应试教育痕迹严重,语文能力低下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侧重应试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欣赏却普遍重视不够。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活生生的语文课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失去了德育的光彩和美育的魅力。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教学,结果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这是应试教育扭曲语文本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3、教学思路公式化
  
  比如就阅读来说,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认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认为一篇课文教学只要完成了这三步,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在整个教学中没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还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上,不管学生是否懂,也不管提问是否有意义,老师讲完问完之后便让学生做“抄”之类的作业。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没有坚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教学手段原始化
  
  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然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紧缺,连维修校舍和添置桌、凳都很困难,哪里还有钱来购置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是很多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具,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不少学生不喜欢语文,他们在学习中明显地存在着“怕”、“呆”、“浮”等弊病。他们怕读书,怕作业,怕作文。学习呆板、不灵活,不能举一反三,死记硬背,灵活运用少,学习中缺乏艰苦性和刻苦性。读书,心不在焉;读后,不知所云;作文往往敷衍、应付,不能成篇;听别人说话,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自己讲话,条理不清,语无伦次。他们往往是会抄笔记,不会做笔记;会回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主动地预习、复习;作文,不会列提纲,写后记;查字典,不会取适当的义项;会齐读课文,不会自由地朗读和默读课文。总之,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于利用大脑储存知识,而不善于发挥大脑的思维能力。这样,天长日久,势必磨灭创新意识,窒息智慧火花,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且刻不容缓。
  2、中小学语文教法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语文教法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在一定的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所谓的原则,通常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据此,语文教法的改革的原则是指贯穿于中小学语文教法改革的整个过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中小学语文教法的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们认为,语文教法的改革原则有:
  二、整体教学原则
  语文教法中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质量、更佳的教学效果。为此,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1)语文教学课堂结构应是一个马鞍形的流程,课堂上应体现三个基本环节。即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作精雕细刻的玩味,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总结;(2)在课堂上要使语文教学毕四功于一役,即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四项任务熔于课堂教学的一炉之中。
  2、思维创新原则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尤其,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3、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学生德、智、体、心等诸素质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教育。为此,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浅行为,应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3、农村中小学语文改革的思路和笔者改革实践
  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近十年,深感农村教学改革的艰难。如果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不改,不提高在全国占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生的素质,何以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广大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我们认为强化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国内外的语文教改动态和教改信息,及时吸取行之有效的经验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建议每所农村中小学要适当多订些《全国教改信息》、《教育文摘》、《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等报刊,不断开阔视野,逐步掌握语文教学规律。
  2、积极创新,大胆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改革是需要胆量和气魄的,没有一定的胆量和气魄,是无从谈起改革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有的人只是口头谈得多,实际着手少,谁都希望别人拿出一套改革成功的现成方案来,好供自己使用。殊不知,“现成饭”虽然方便,但吃起来不香,尤其不尽合口味,还是亲自煮出来的好吃。我们切不可瞻前顾后,墨守成规,不愿起步,或者怕人家讥讽是“出风头”、“犯时代病”、“好表现自己”、“个人英雄主义”,而要敢于承担风险,勇往直前。
  3、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中小学生既有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利,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4、着力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对教师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建设之才。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看,教学环境较差,教育观念尚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还没有实现彻底的素质教育。在职教师专业素质较差,特别是农村,部分教师还没有达到专科水平,还没有形成以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为主的教师队伍,这种现状,应当尽快改变。
  5、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课堂教学,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可以归纳为:努力完成两个“转化”,争取做到两个“坚持”,教学方法采用“三多”、“三鼓励”、“四为主”。以前,我们上课,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现在我把它改过来,转化成学生学,老师导,学生由消极接受,转化为主动索取。两个“坚持”是:课堂讲授坚持“少而精”、做到“精讲”、“少讲”,按照读读、讲讲、练练的方法,坚持做到读、讲、练的有机结合。这样,老师完成了由独角演员向导演转化;学生也由以前的听众、观众开始转化成演员、主角。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三多”、“三鼓励”、“四为主”。所谓“三多”,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实践;“三鼓励”,就是鼓励质疑,鼓励辩论,鼓励有创见;“四为主”就是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加强了基础训练,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倾向,努力做到在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学习语文的能力。
  
  郝子权,教师,现居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