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关于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马宏铭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放在突出的位置,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我阅读,自主钻研,自我巩固,自我创造。强调教师要导目标,导兴趣,导重点,导疑难,导方法,导训练,导创造,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不能一味更新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媒体不仅仅是辅助教学、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识工具。但现实是,一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了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主要工具;更有甚者,认为只要教学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披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外衣,却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填鸭”之风依然盛行。在这一点上,最经常出现的是图解诗文,即给诗文配上声、光、色。例如在讲《沁园春·雪)时配上一幅冬日雪景图,在讲〈水调歌头·游泳》时插入滚滚长江的录像片,似乎有了这些图片,学生便会在教师的讲解中领会诗意,殊不知学生的主体意识早就在教师的滔滔不绝之中丧失殆尽。
  
  二、要精心选用媒体,不可滥用视听材料
  
  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也像写文章用词句一样,尽管是最华丽的辞藻,误用了也会泛滥成灾。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效应”,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观念。其实,多媒体并不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种不管教学效率,滥用视听图片材料,盲目追求视听插图效果的做法难免让人啼笑皆非。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小说《故乡》,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竟然是录制的一曲名为《故乡》的流行歌曲,抒发的是思念故乡之情。其实小说《故乡》是要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考,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它们之间除了字面上有“故乡”二字是相同的,思想情感上又有多少关联呢?如此使用媒体,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的主题,更不可能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使用,不如不用!相反,当我们精心设计、慎重选用多媒体教学时,课文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教材内容也就不难全面掌握了。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主要体现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但学生苦于没有亲眼目睹,更不能了解藤野先生的教学思想。在一堂示范课中,有一位教师播放了藤野先生教学的片断,电视是无声的;之后,教师请学生根据片段进行分析,然后再对照原文阅读,不仅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极易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听、说、读等多项能力。
  
  三、充分备课,不能背离语文教学的准则
  
  曾听过一堂公开课《听潮》,教师在讲课时,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朗读全文的录音磁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使用投影仪展示板书。这堂课电教手段可谓丰富多彩,学生的热情也极高,但透过课堂热闹的气氛,我们可以感到教师备课不足,未能把好教材关。因为《听潮》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要学好这篇课文,关键在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从而领略大海的美。老师应该反复示范,学生应该反复揣摩、反复练习,朗读指导应贯穿全程。这一课例告诉我们,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挖掘语言文字材料上下功夫,要为训练学生的语感,积淀学生的语感来服务;我们决不可以让多媒体冲击语文课堂上对语言材料的品读领悟之功,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将会变味为音乐课或美术课。
  
  四、要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不能受制于物,受制于人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依据教学需要,扬长避短,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这有赖于教师对各种媒体的充分了解,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媒体素养,即必须懂得将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必须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性能并掌握其使用方法,还应进一步具备制作简单教学课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制于物、受制于人。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接受、消化、使用媒体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马宏铭,教师,现居甘肃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