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职语文教材体系改革刍议

作者:杨秀兰 毕秋玲




  一、中职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从当前部分中职语文教材体系的倾向看改革中职语文教材体系十分必要。
  根据多年来对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当前中职语文教材体系存在以下两个倾向及弊端。
  1、鉴赏性。即现有部分教材中选用的部分篇目基本上“属于一种大象无形的意境美文”或“纯意境文体”。这些语文教科书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选用写景的篇目太多。这些文章的特点是:都讲究事件描述唯美,结构安排淡然,篇幅短小,寓理于事,看起来表达比较随意,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在用词造句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虽然说这类文章在学生中仍然有市场,学生也是比较喜欢的。但是如果让学生来分析操作,就学生目前的表达技巧看,很难达到这个程度,因此,这种教学只能停留在鉴赏或者说欣赏阶段。
  2、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片面强调人文性脱离文体,架空语言,一味强调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那么人文性给我们带来的后果,正如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发言多了,思维活跃了,但是错别字也多了,基本功也差了,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
  
  (二)从当前高中课改情况看,改革中职语文教材体系的紧迫性。
  2007年,首批进入高中课改实验区的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将迎来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江苏省也将在2008年迎来新高考。高中语文课改迫切要求中职语文教材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二、改革中职语文教材体系的设想
  
  (一)在教材结构上实现由主题合成单元制教材向规范文体为编排体系的校本教材的过渡。
  规范文体为编排体系的校本教材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1、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语文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乃至提高整个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看,突出字词句篇的积累、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等在当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突出写作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强化学生的技能复制能力。
  语文知识没有实践的环节难以自动转化为能力,语文素质主要应在实践中培养。片面强调知识为先导是有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因此,突出写作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强化学生的技能复制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3、建立起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材体系。
  语文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必须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只有在这种提高中教师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具有主体性,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量。教师的主体性实质,教师不能让他人、让教参来规定,这句话应该怎样讲,这首诗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只有当教师这个主体和作品进行对话时感受到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才是教师心灵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自己的心灵和学生进行对话。如果只是按教参上规定的结论,生硬地把学生的观点顶回去,或者也不管教案,学生爱怎么想就怎么想,都会找不到教师应有的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体验和文学感受使学生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受不断提高。通过这一步的提高,学生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精神水平。
  
  (二)在教材内容上,要实现由“纯语境文体”向个性化创作境界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活性,实用性和现代性三方面。
  1、生活性: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诸多方面。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已成为共识。学生阅读课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
  2、实用性
  在结合学生学习的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注重中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目前,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大学生求职应聘要面试,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要写毕业论文等等,因此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入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结合专业要求从听、说、读、写四方面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
  3、现代性
  从现在部分教材选用课文的内容看,无论是古代、近代的文章大多是“唯情感美文”。因此文中所描述内容和背景已相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也不乏优秀之作。选用教材也应与时俱进,也应选一些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诸如科学发展、环境、旅游、安全生产、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的政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的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过去的与现代无关的文章,也不是说我们选这些课文是不应该的,更不是说这些文章写得不好,而是指在教材中要合理搭配当代和现代文的比例。
  
  杨秀兰,毕秋玲,教师,现居山东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