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高中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
作者:江春华
在绚烂、真实的画面前,在老师和学生围绕画面展开的热烈的讨论声中,我却陷入了迷惑:学生上完这节课后头脑中留下的会是什么?是余秋雨那饱蘸感情的描写、议论的句子还是多媒体展示的这些图片和照片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在45分钟里学生的眼睛驻留在课本上的时间还不足10分钟啊!
我的疑问可能会遭到许多听课老师的责难:使用多媒体难道错了吗?多媒体可是如今最先进的课程资源!
我并不反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但我想黑板、粉笔也好,多媒体也好,只是教学工具的不同罢了,而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应该确立文本在语文课上的主角地位,而不能让图片、板书抑或是多媒体画面这些配角来喧宾夺主。
我这里还有一个因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而干扰了学生的文本阅读的鲜活的案例,那节课是一位青年教师使用多媒体教授《庄子》中的《秋水》选段(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教师在分析文章寓意时,让学生思考文中的河伯是个什么形象。这时投影画面上出现了“河伯的形象”五个大字,同时旁边还配了一幅图图,画中的人物宽衣博带,脚踏一种海蛇类的动物,在他的头顶上飞翔着几只仙鹤。坐在学生中的我听到好几个学生在争论画面中的人脚下踩的是什么动物。这时后排的一个学生举手后很自信地回答了老师刚才的问题,他说:“河伯是个大气、稳重的人。”他的答案让老师愕然,因为《秋水》中河伯的形象并不难把握:河伯开始时因秋水带来的壮阔景象而洋洋得意,见到海神以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他是一个易骄傲自大又勇于承认错误的形象。而这个学生的答案却与文本相去甚远。教师不禁问道:“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个答案的?”学生解释道:“画中的河伯脚下踩着一个蛇一样的动物在水面上自在地邀游……”他的话还没说完,其他的同学就哄堂大笑起来。可以把这个失误归结为回答问题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但我想多媒体画面的干扰甚至误导却是显而易见的。
也有教师在执教《荷塘月色》时出示清华园的荷塘的画面,在执教《胡同文化》时大量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但我想问问每一位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们,这些图片能代替朱自清那绮丽、柔美的描写和汪曾祺那富有生活气息、幽默生动的叙述吗?语文课是引导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的学科。让学生反复品读语言本身,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和文本做思想感情上的对话,这才是语文课的任务。引进一些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欣赏语言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越俎代庖以致忽视文本,这和倾听学者授课时只关心他的相貌和衣着却不关心他的思想灵魂有什么不同呢?因此,我主张高中语文教师都能树立文本意识,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先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文本写了什么;第二、文本为什么而写;第三、文本是怎样写的。真正吃透文本,将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再来考虑选择怎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使学生也能理解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拓展和引伸,我想这样做一定会更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不宜使用太频繁,只有在对文本解读有帮助的情况下适时适量使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江春华,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