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谈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作者:龙莲明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气和活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共创出一种和谐而愉悦的教学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观访问,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有时空的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化石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课前要求学生去学校实验室或博物馆观看化石,对化石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遥远和陌生。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了,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了,一篇难教的说明文则又成了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生爱学的趣文了。
二、情境再现,演绎生活
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羚羊木雕》时,在学生学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从而明白自己在生活中遇事应该与父母商量的道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文教学中的文道、情理等诸方面要求均得以实现。
三、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又如在教《散步》这篇散文时,也同样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散步时那种温馨和谐的情景,在学生饱含情感的体验中,他们在课文所体会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
四、咀嚼反思,感悟生活
教材中课文里所写的内容,均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源于生活,或高于生活。无论是对真善美的歌颂,还是对假恶丑的鞭笞,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是为文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文心雕龙》中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不仅如此,观文者还需要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更要联系社会实际生活、个人实际生活,动态地辩证地认识课文中的问题,去细细地咀嚼、品味、消化、吸收。要深入课文中去,还要跳得出来,通过学习、分析、反思,分清美丑,辨别是非,提升自我,感悟生活,从而进行再认识,再创造,达到质的飞跃,将语文和生活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课文《人生寓言》中,作者提到了人生的两大难题: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然后明白,对于某些东西,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而遭遇厄运历尽苦难的磨练,人就会坚强起来,能够顽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通过这一番反思和感悟,对于现代中学生中某些追求物质享受,一些心理脆弱,及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中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必须要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才能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那种空洞分析,割裂与生活的联系,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真正多姿多彩,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龙莲明,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