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初探
作者:赵立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怎样才能缓解呢?下面我们作一点初步探讨。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表现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弗鲁顿伯格(Freudenbeger)于1974年首次描述和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他用“burnoue”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身心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的现实中表现为如下特征:首先,表现在生理上的特征主要是生理耗损;经常产生疲劳感、耗竭感,缺乏信心,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食不甜、寝不香,体重下降,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其次,表现在心理上的特征主要是对生活产生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再次,表现在行为上的特征主要是行为冲动、言语过激、好发脾气、人际摩擦多等,有时会体罚学生、打骂学生,对刺激物依赖性增强(如抽烟酗酒、滥用药物),甚至混饭吃,得过且过,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极端状态会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从现实的社会环境因素看:首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不仅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还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熟悉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知识,不仅会教书,还要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业素质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其次,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而待遇较低;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特点。特别是我国在教育领域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们日以继夜陪学生、工作业绩看分数,工作负担繁重,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呈加剧趋势,长此下去就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根源。再次,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发展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社会各界期望教师既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又是一个“爱的播洒者”,既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教育家”又是一个“严格要求的管理者”,既是一个“灵魂工程师”又是一个“家长代理人”。而对教师过高的期望与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教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精神上不堪重负,一旦稍有不慎,则会导致自信心下降,产生对教师职业的逃避感。
(二)从教师的职业特征看:第一,教师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的扩张性质,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教师就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这使他们觉得教师职业是一个“无边界”的生涯。第二,教师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一生都是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工作中度过的,他们除了职称上的职级升降以外,大多数教师不可能像行政等行业一样经常有升迁的机会。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所以这使他们觉得教师职业是一个“无阶梯”的生涯。第三,从教师承担教育责任的角色因素看:在不同的语言化背景与急剧变革的社会条件下,教师和他人一样,会面临不同的价值冲突和角色选择。教师担负着教育的角色责任,这种角色责任具有一种弥散性,正如日本学者左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而宣告结束。这种角色责任的弥散性和模糊性,是角色扮演者面临教育本体感到冲突和紧张的根源之一。第四,教师工作的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师真正的教学成果应该是通过学生的成长体现出来的,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既是综合因素推动的,又是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出来的。所以,一个教师很难从某一个学生的成长中获得自己工作的成就感。
(三)从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学情境的因素看:首先是物质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进步,大多数学校的校园建设、办公条件、食宿条件等都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是,在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的比较来看,教师的办公条件、教学设施的配备、物质待遇等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其次是制度环境。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虽然能保证学校日常的正常运转,但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不够民主的管理、不够合理的考核往往造成教师心理受挫,使教师产生压力感和耗竭感,极大地扼杀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再次是人文环境。在这方面教师的理想期待是:①领导关心,管理民主;②同事间交往密切,师生间融洽相处,人际关系和谐;③能有经常的培训进修的充电机会;④评价与考核客观公允;⑤被人尊重,有成就感;⑥劳动付出与社会待遇相符等。但在大多数教师所处的现实环境中与这种理想期待是有较大差距的。另外,还有教学情景、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从负面的角度看,也会给教师带来挫折感。
(四)从教师自身的个体因素看:一是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来自社会外界要求教师始终保持“完美形象”(品德高尚、无私奉献、学识渊博、仪表堂堂),促使教师在潜意识中也形成认同感,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常常使教师在现实中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和失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原有自我评价和认识遇到新的挑战:我国绝大多数教师是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的,但面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新知识、新挑战,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导致职业反叛。三是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已成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源:学校、社会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漠视使得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出现悲观情绪。四是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压力较重的会引起的生理上、精神上的消极反应,少数还会导致行为适应不良,在身心上处于亚健康状态。五是个体自我保健意识:因心理健康不良导致生理健康下降是有些教师英年早逝的一大原因。事实上,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意识和生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十分淡薄。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师是现实中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这是一个最能也最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领域。但是,在日益技术化、物质化而非精神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教育的实用性、功利化、产业化而非人文化,带给教师的只能是职业倦怠和职业伤痛。面对现实,也许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使其得到缓解。
(一)从社会方面提供帮助。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和社会地位:教师是教育的忠诚实践者,是使人口数量成为人力资源的转化者,是社会未来劳动者的创造者。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防止教师地位的边缘化,让教师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从而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自豪感。其次,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办公条件: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只有首先取得吃、喝、住等物质条件,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知识化的历史条件下,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办公设备,是教师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是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减轻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适应性压力。再次,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定完善的惠教政策。理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教育的引导者,对社会起着标志性的作用。传统的要求教育一味地适应眼前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使教育沦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的“应声虫”的做法已经不能推动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了;传统的要求教师“高大完美”的形象标准,会抹杀教师的丰富个性;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趋向,要转变到大力发展教育等公共事业的财政政策上来。从而使教师真正在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教师职业的成就感。
(二)从组织方面提供帮助。首先,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权利,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一个学校内部的老师和学生也应该是这个学校的主人,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是提高教师职业意识,增强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措施。它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其次,形成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评价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和机制,形成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使教师重新焕发教育和教学激情。再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这既是教师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课改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工作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摆脱职业倦怠。第四,形成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市场经济的影响是具有渗透性的,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被大量的“交费关系”冲淡;多元化价值取向在校园的扩散,对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建立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关系,是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培育积极的工作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的重要措施。
(三)从个体保健方面提供帮助。首先,形成团结互信的人际关系,加强同事间的交流合作。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是影响人们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一个组织内部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工作组织的原因有许多就是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其次,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咨询活动。如前所述,许多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是缺乏心理健康意识的,这也需要我们学校和社会提供相应的帮助。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定期举行心理辅导讲座等。再次,定期组织体质检查,及时治疗各种疾病。为了避免教师的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教师个人应该引起重视,社会和学校也要高度关注。一方面使教师保持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的人文关怀。第四,经常开展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使教师身心得到放松和锻炼。
赵立中,男,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