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学的互动策略

作者:叶宝金




  从教十余年,语文课上过数千堂,听过数百节,常感叹“互动”的缺失或不足,每与同事聊及,总是不痛不痒,稍纵即逝。如今,有了新课标,看来,我们有必要进行真正的审视。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互动的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教师既要积极地参与这一交流过程,又要能对这一交流过程进行有效地目标调控,因而,互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是知识和能力建构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以自己的睿智点亮学生创造的天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而焕发出学生探究一创新的活力。
  
  一、教师因互动而魅力四射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知识将由四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学生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因此就知识而言,教师已不是“一言堂”,更何况学生也有一技之长,“未必不如师”。所以,学习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成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我们的教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知识的布施者,势必戕害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击其参与学习的热情,长此以往,互动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实现互动,教师必须有民主的言语、心态做基础,民主,才能使学生敢言,让学生畅言:民主,才能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不足和认识上的偏颇;民主,才能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焕发学生探究一创新的活力;也只有民主,才能使教师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树立魅力四射的形象。
  教师因为有了魅力,新课程理念活了,《语文课程标准》上要求的“人文性”、“培养语感”、“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等等,就会自然而然地在热情洋溢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生定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感染、熏陶、内化、提高、发展,并乐此不疲。
  
  二、学生因互动而生机勃勃
  
  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小主人,理应是主动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好奇好动的特性,自然决定了语文课堂需要互动。我的教学实践表明:互动的课堂,学生趣更浓厚,笑更灿烂,智更灵慧,会精神振奋,情绪高涨,精力集中,很快进入状态,他们的思维会积极活跃,发言会踊跃频繁,观念会异彩纷呈,作业会一丝不苟,自主会有模有样,合作会有声有色,探索会有板有眼……
  众所周知,“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正因为有了互动,《语文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反应多元、体验独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等等观点、理念,都能逐步得到落实、发展,何愁不达标,何愁学生不充满勃勃的生机。
  
  三、教材因互动而熠熠生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的性质、地位、特点,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倡导的学习方式,阶段目标,评价要求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材体现出来的。教材把握好了,发挥好了,课程的大体精神就基本得到落实。而教材是死的。所以,教师要跟学生一道认真研究、好好吃透、用好教材。在这一问题上,互动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因课堂互动就有了对教材的重视与关注、专注与钻研,就有了对教材的深刻见解、使用构想、效果期盼,就有了课堂的运用自如、适量适度、渐入佳境。师生因课堂互动就有了师生或同或异的感受、启迪、收获。学生因课堂互动就有了探究、感悟、实践、应用、升华……如此,教材的人性、人文、人情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材文本中的喜怒哀乐、阴晴冷暖,才真正有滋有味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教材才有实际意义,才会熠熠生辉,这样的课堂才会教材有情、老师有情、学生有情,那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这样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一定会变得爱学、乐学了。
  互动的课堂,教材用活了,课堂成功了,师生收获了,活力焕发了,课标达成了,不正是大家共同追求的吗?
  
  四、课堂因互动而流光溢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传话者角色,传教者的话,传名家的话,至多也就是将一已之定论传给学生,而互动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成为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道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行为的霸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主动放下架子,重视师生互动——构建充满生命力、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所以,教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我的做法是:
  1、互动的课堂是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那么学生和教师一样就是有思考的权利,话语的权利,坚持己见的权利。在对话过程中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肖川语)。我的语言在民主的、赏识性的前提下,又能很好地起到“引导、促动、调控”学生参与的作用。所谓“引导”,就是要选准对话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所谓“促动”,就是对学生参与对话予以必要的指导、点拨、激励。所谓“调控”,就是保证互动的过程朝着可控、有效的方向前进,使互动不会蜕变为胡动。教学中我常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地把握而设疑、激疑,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估计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动”,使互动的课堂成为想动的过程。
  2、互动的课堂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努力搭设平台,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很快课堂就“活”起来。我倡导的这种“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促进性互动的互助性学习。我要求学生之间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讨论、探究,有效地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3、互动的课堂是师生间相互补益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真正的互动教学,教师语言应表现出更大的亲和性;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课堂上,教学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还应该是灵活的,教师应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丰富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益,达到一个比自己原先更高的能力层次。反之,教师也应该从学生那里虚心地吸取,以参与者的身份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点,不能固步自封。
  4、互动的课堂是师生间共同创新的过程。课堂上,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广阔性,笔者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思考与探究的有效载体,如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口语交际训练等,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的答案有意无意地压抑或剥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欲望。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合作,上台扮演皇帝派大臣看新装的情境,当同学们都在为其中一对伙伴的精彩表演鼓掌时,下面一位学生大声说:“想让叶老师当大臣呀!”我灵机一动,立刻加入到其中扮演大臣,并利用宫廷大臣的身份,通过言行趁机向学生们介绍了宫廷礼仪的有关知识,还故意提出一些刁难问题让他们解决。于是,整堂课气氛活跃,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表演,课堂顿时变成师生共有的互动的阵地。我的体会是: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学生的“动”也就会逐渐地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自主,这样就使这种“动”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方法演变为一种能力,学生会因此而终生受益的。而只有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才是真正“动”的课堂。正是这样的互动,产生的是勉励、鼓舞、振奋、图强的力量;产生的是求异、求同、求新、求优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思维火花。而这样的课堂才最具生命力。
  5、互动的课堂是“爱”的过程。这种“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对语文的爱,对语文资源的爱。那么,“爱”从何而来?我引领学生从人本、文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点话题……中寻源。实践证明:“爱”生于丰富的语文资源,永不衰竭。正因如此,互动的课堂总令我的学生心旷神怡,都陶醉在情感的海洋里,学会了体会爱,回报爱。
  我们审视课堂互动,充分认识互动对整个语文课堂主要构成要素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目的是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真正关注语文课堂的生命的命运,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仅是抛砖引玉,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叶宝金,教师,现居南京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