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从“80后”作家作品中吸收养分

作者:吴丽娜




  一次课堂上,本人正眉飞色舞地投入到自己的讲授当中,突见一学生有别于他人,低头望抽屉,凭个人直觉,学生一定在开小差。轻声走到他跟前,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看书——郭敬明的《幻城》。心想,又是青春文学。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让他集中精神来,别看课外书了。但出乎意外的是,学生反驳了我一句:“老师,你不是说语文要多读书嘛?”
  我有点糊涂了。
  平时,我总鼓励学生多看书,因为这样对作文与阅读都很有帮助,毕竟语文是一门读写的科目。现在学生爱看书了,但是我们又觉得有点不对劲了。觉得不对劲,是因为学生不是按我们所想的去阅读,不是看我们认为是大家的书。
  我好奇地对全班同学作了个调查,我想知道究竟现在的孩子爱看的是什么书;假如要看对自己作文水平有提高的书,他们会挑什么书看呢?
  结果是我的课代表帮我统计了。同学们爱看的是韩寒的《三重门》、《零度以下》、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张悦然的书、明晓溪的书,还有漫画等等,假如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他们都会选读一些高考优秀作文选,偶尔还有一两个学生爱看《红楼梦》、金庸。
  学生爱上的是什么书呢?就《幻城》为例,它并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想要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的老实的文章。他们爱看一些我们认为文化底蕴不够的书,爱上与他们年级相接近的作家(更多人认为是写手)所写的书。
  80后作家们在我们学生当中掀起了风暴,比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来得更加迅猛。他们独特的文风给学生特立独行的感觉;别具一格的语言成了流行。我们天天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倡古文风韵、名家名言,得不到学生的推崇;天天让学生背诵千古名篇,学生记不住,但是对那些他们喜欢的小说语句就出口成章。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80后作家们给我们学生带来的是好还是坏呢?
  社会对这帮这么年轻就出名的“80后”态度似乎不太认同,漫天的评价都是反叛、荒诞、扭曲、无病呻吟、无责任感……但是这些人们认为不大值得推崇的作品,却得到大多数中学生的喜欢。当我们想呼告孩子,他们应该接触有更大研究价值的中外名著,才能帮助他们提升作文和阅读能力的时候,恐怕孩子们早就为你贴上“老土”的标签,又一次无奈地说“我们之间有代沟”,或者回头来呼唤“需要更多的理解”。
  也许我们更应该用宽容一点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年轻而又有创作动力的作家们,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喜欢他们的学生们。“80后”毕竟还是孩子,而学生们也是在成长的阶段。正如我们读书时,可能也会沉迷在大人们所禁止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一样。
  但宽容不代表纵容。在这些学生们喜欢的小说当中,确实还是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而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们假如不能分辨好坏,全都对他们的偶像顶礼膜拜,优点缺点都吸收了,对中学生来说也是有弊无利的。我认为,应该和学生们一齐来欣赏这些作品,将他们的优点放大,加以利用,同样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比如说:
  抒发真情实感。社会对“80后”作家们一个很一致的评价是认为他们因为生活缺乏经历,因此作品没有历史厚重感,很多时候只是着重个人情感变化的描写,喜欢写内心的自白。这个方面我非常认同,而且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无论是平时的习作或者考场上的作文,都会有内容贫乏,语言单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只会看到没有个人情感的凑字数作品。新课程改革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培养抒写“真情实感”是很重要的一点。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有意识地认识到,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真情实感”一点都不高深,不是用华美的字眼宏伟的语句才能得到。就如《三重门》当中,作者只不过是写了主人公的一些生活琐事,却令人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再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们不参与评论此文是不是剽窃作品,站在一部小说的角度来说,它写出了一个女主人公很细腻的内心世界,这也足够令你折服了。这些我们都可以给孩子们说,给他们引导,而不一定只是《背影》才催人泪下。
  敏锐发掘生活哲理。虽然80后的作家们生活阅历局限,但是他们当中有一部分能够突出表现他们年轻人眼里的社会,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对一些社会现在进行反思,着力于小人物的描写,给我们总结性地带来青年人眼中的世界。或许有些是我们认为不合理的,但是从他们的人生阅历而得到的这些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发掘出生活中的哲理,确实又是令人叹服的。比如韩寒的《三重门》。从新概念中出来的韩寒,也许大家会认为他是一个任性的有点文气的小子,但到《三重门》,你不能不折服他作为一个年轻人,对身边人与事的观察角度、态度,以及他语言的老辣犀利。在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从多个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虽然是不够丰富的人生经历,但是我们提倡让同学们多去体验,多感受,然后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也就是说,在同学们的写作当中,虽然同样的也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但从小处着眼,确实可以发掘出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用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这些鲜活的例子,比在课堂上讲说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用细密的心眼观察生活要来得有效果。
  另外的就是这些年轻作家们的语言功底,虽未成“大家”,但也是有可取之处。语言有个性、想象力丰富等等,都是我们学生所严重缺乏的。还有细腻的细节描写。学生文章单调乏味,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不会对事情进行刻画描写。正如有汹涌澎湃的感情,但是笔头无法表达。而“80后”们语言都极有个性,擅于用简洁的语言来记叙复杂的故事或者用大量的语言来形容极细微的细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
  让学生从浅层次的作家作品入门,只要加以适当地指导,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爱读爱看,还是好的。由学生热爱“80后”作家有个性的作品,我们应该引起思考。平时,我们给孩子们许多我们认为是真、善、美的文章,却引不起他们的认同,那教育是否还有价值?我们的教材的选编,是否也应该引进一些青年作家们的文章,从而引导学生的阅读呢?
  
  吴丽娜,教师,现居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