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远离功利 培养个性
作者:顾礼伟 廖 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成人对不喜欢的书就懒得问津,更何况学生?因此,老师所选择的阅读材料要能让学生感兴趣,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历,让学生阅读后有所思有所感,有表达的欲望。仅仅是为了测试而进行的阅读训练,往往不会注重让学生们汲取历史、文化、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营养”。因此,阅读检测的题型要更具趣味性、人文性。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蓝本,让阅读者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与文本对话。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应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性和理性兼备,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搭建平台。
教师急功近利的现象不只表现在阅读方面,还表现在写作上。我们随意浏览一下学生的书包,会发现很多读物几乎相同:《满分作文》、《获奖作文》、《状元作文》、《话题作文》不下几十种。不少教师为了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甚至主张学生们读作文、背作文、仿作文。学生们的习作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实际上是纸上谈兵,有的只是玩弄文字技巧而已。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真正的作文,应是学生心灵的产物。可我们教师急功近利,根本谈不上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并不是学生疏远了习作,疏远了生活,而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蒙上了太多的功利的尘埃。我们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太少了!他们只能读《满分作文》那样的快餐性读物,已没有闲暇享受阅读的快乐,他们的写作更无快乐而言!
阅读和写作本应是广博的、审美的,而如今却走向了虚夸的、狭隘的,甚至走向了功利。这样浪费了学生时间、泯灭了学生热情,扼杀了学生个性。我们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心智、丰富的体验和细腻的感受,开启智慧、完善人格,只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著,这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索。
一、课堂教学,尊重个性
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要促使学生思索问题,鼓励他们发表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教师不能以统一的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索取意义,而要允许学生对课文有多元解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学生读《风筝》一文,有的认为鲁迅在写兄弟之情,有的认为鲁迅在讲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还有认为是写鲁迅知错必改的自省精神,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不仅发展了学生个性,也完善了学生人格。
二、课外阅读,培养个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荐名家作品,指导课外阅读。如初一年级可读《鲁滨孙漂流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形式安排上,可在班里组成读书兴趣小组,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自选阅读课,让学生既能自主地、有兴趣地广泛阅读,又得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在阅读方法上,既可精读,也可略读,还可以二者结合。在内容上,教师也可提供那些视点新、角度新、个性色彩鲜明的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理解或评论,以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读写结合,张扬个性
阅读的延伸,便是写作,它能使学生“厚积而薄发”。写作首要之处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出自己的特色作文。而结合阅读去写作,更是行之有效。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这就需要学生对小说深入阅读,并有透彻的分析理解。有写议论类的,如《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无疑,保尔顽强的意志在这位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写想象类的,如《假如我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无疑,小说丰富了这位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远离了功利的阅读和写作,可以更好培养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顾礼伟,廖燕,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