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以读为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王林皖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语文教学而言,则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唯一的答案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读出作者的情感与创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与作者沟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培养语感中的作用。如我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其中有这样一句:“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一朵,也止是。一朵一朵的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怎样答,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读这句话,再讨论如何朗读,有的说“要读的深情”;有的说“语速要慢一点”……。在正确的把握语凋,语速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再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后,再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答得很精彩。通过朗读学生既有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又理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探求知识,刺激学生兴奋情绪,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会把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溪水一样深入学生心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郭洙若的《天上的街市》时,以朗读为切入点,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讨论朗读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读,较好地把握了全诗美好、恬静、自在的基调。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怎样逐步
  展开联想的。通过朗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学生都能当堂流利地背诵全诗。在熟读美读的基础上,学生还对这首诗进行了扩写,尝试到了积累与创造性思维的快乐。
  
  三、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
  
  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大量诵读感悟,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上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知,让学生通过诵读去品味语言,才能丰富其情感。我在教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学生读完课之后,对我说:这篇课文很感人。我问学生,感动你的是什么呢?“是父亲的情”“还有父亲爱花”。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道。我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了文中的线索和重点,更为重要的是朗读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充满情调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张力得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水之涌,滔滔不竭。”诗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首先要破万卷,破万卷的关键在“破”字上,也就是突破朗读的范围。书读熟后,作文时那些文言警句或精彩段落就会不自觉地派上用场,或者头脑中会冒出一句新话或一个新词,并且会用得恰到好处。我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在阅读中看看哪些是写的眼前的事,哪些是写的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么引出的。从而使学生明确了运用好插叙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学生读懂后,再让学生运用插叙的方法来叙事,不少学生写出了好文章。
  总之,以读为本,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以读为本,才能营造出书声琅琅的课堂,才能让课堂变化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融与互动的舞台:以读为本,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王林皖,教师,现居湖北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