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作者:梅向华 陈 亮




  众所周知,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社会服务。作为一门人文应用的教育学科,语文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因此,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融知识教育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取了情感体验、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人格。
  结合所学专家的著作以及自己几年来的一些教学体会,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以榜样的力量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定榜样。虽然有的人物是虚构的,高于生活中的要求,但他们都来源于生活。这些或可歌可泣、或可鄙可憎的人物所表现出的品质特征是我们周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集中体现,在我们学生心灵深处或多或少有些存在,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比文学人物认清自身不足,联系身边实际找准差距,在学生的心灵中进行一场扬善惩恶的洗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我在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着重分析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和性格特点,让学生体会蔺相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于改过、宽以待人的人文品质,并不失时机地针对班级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这些都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
  为学生人格力量的完善提供了契机。
  
  二、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以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健康人格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无疑是偏低的,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他们总觉得茫然无助,无法辨明是非。于是乎,奇装异服日趋流行,粗言秽语随口而出;潇洒等同于消极,暴力等同于英雄;人格在异化,人性在扭曲。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被摆在重要位置上。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有美丑的对立,正义与邪恶的抗争。如《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劝学》、《师说》等。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生动的描述、 创造性复述、以及借助多媒体等音像设备等方式,开启学生形象思维,诱发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在审美中塑造了自我的健康人格,懂得如何去面对、分辨、接受现实中的美丑、善恶,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讲《疯娘》一文时,我发现,随着教师的深情朗读,教室的气氛变得严肃了,许多学生眼角湿润了,当读到疯娘为儿子摘野桃而不慎摔死时,班级中那个看起来玩世不恭、家长都几乎绝望的学生黄某,也流下了滚烫的泪 。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勿须多言,孝亲敬长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三、充分利用语文的可实践教育功能,以实践活动塑造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榜样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比如,《疯娘》一文学习后,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与父母容易产生代沟和隔阂的现象,我特意要求学生回家后要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两件有益的事,并把父母的言行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完成这一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有了一定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有些提高,更为难得的是,这项活动能增进了学生对家长的感情和理解,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孝亲敬长的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一些初步尝试,其实这些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分条陈述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还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究的课题,本文力图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把研究引向深入。
  
  梅向华,陈亮,教师,现居湖北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