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作者:张存龙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伴而生并相互作用的。任何教学过程都应是师生双方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知识往往只有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只注意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是一潭死水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因其工具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尤其应当充分考虑到认知因素,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充满爱意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交融,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树立充满爱心贤师形象
  
  要使情感因素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热爱他们,用“爱”这座桥梁去沟通彼此的心灵,让他们健康的情感得以发展,并化为自己成才的内在动力。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我从教20年,深有体会,大部分中学生偏爱“真正理解学生”“待人公平”“真诚坦率”“幽默和善”而又有真才实学的老师,这种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怀有爱心的老师,必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当学生对老师充满发自内的爱时,还常常爱师而爱上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我们每位教学工作者,都必须一改那刻板的“工作型”的冷漠形象,将一腔热情倾注到学生身上,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树立充满爱心的贤师形象,给学生亲切感、信赖感。
  
  二、创设充满爱意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充满爱意的课堂气氛能活跃学生身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为实施语文教学传知育能的各种有效手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在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能够自由地充分发展,如果不能够造就这样良好的氛围,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
  创设无拘无束、充满爱意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以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使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认真完成作业,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多肯定,多表扬,热情点拨指导;有争议时,不以教师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允许学生保留不同意见。教学《石壕吏》这首诗时,一名学生对“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时认为,因老妇替媳从军,为保新寡儿媳在家抚养小孙子,便说老妇“有报国之心”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唐王朝统治者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搞得老百姓家破人亡,百姓深恶痛绝,她所以挺身而出,并不是出于报效祖国,而是从保护这残破家庭出发考虑……得到了我的一番褒扬后,该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思考主动,时时能够看到他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身影。又如在讲《〈白毛女〉选场》一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就杨白劳欠黄世仁的债该不该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个学生认为杨白劳欠债该还,不该躲债,如果告上法庭,杨白劳必败。我先对这位学生以现在法制的观念来判定此案加以肯定,紧接着我指出剧中本中杨白劳是过去贫苦农民阶级的代表,黄世仁是地主阶级的代表,黄世仁的富有是靠剥削农民而得来的,这和我们现在借钱须还债完全是两码事。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认识水平。
  
  三、拨响感情共鸣的知识琴弦
  
  语文教材和其它学科不同,除一些知识性短文外,几乎无不可以这样说,篇篇是编者精心编选的名篇范作,内容丰富,文字精美,思想深邃,感情充沛,构思精巧。相当多的情形下,常常由于没有能很好地钻研理解教材,或不能将其中的感情因素挖掘出来,或不能准确地把握与传达课文中感情,故而在教学中我们总是诱发不了学生的感情,课堂教学显得毫无生气,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上课时自己很激动,学生却无动于衷。
  讲授都德《最后一课》时,我让一名学生以小弗郎士的口吻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我便仿照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再现“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故乡、亲人告别的庄严而令人心碎的那一幕。然后让学生说出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此时的心情感受。当时师生都仿佛经受了当年屈辱的痛楚,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为韩麦尔、小弗郎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富有感染力的传神之笔,就显得得心应手了。可见,教师讲课,有时可以将文中主人公或主要描述对象化为我和你,直接进入角色,带领学生神游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文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张存龙,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