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特色作文的引导途径

作者:蒋受铭




  在现代传媒方式多样、信息传播快捷的今天,每年高考之后,各省满分作文纷纷见诸网络、报刊,在追求高考高分的心理驱使下,这些满分作文的立意、结构、取材、语言就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范本。作文教学需要范本,但这种范本是为学生写作提供榜样,提供方向,提供框架,在学生明了这些方向和框架之后,在明了写作的基本原则之后,应当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应当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但是为数不少的教师把学习高考满分作文当成了机械的模仿,要求学生背熟满分作文,将其结构、材料、语言烂熟于心,遇到不同的话题,只要改换一个中心便可。
  在这种机械模仿的作文教学指导之下,偌大的全国高考作文考场,尽管各地作文命题不同,文章立意不同,但作文结构、取材和语言却大同小异,有特色有个性的作文是凤毛麟角。
  于是,写议论文多见到总领-分承-总结的结构;写散文多见到三段场景组合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不能用,而是考生都用,就成了套式,成了因袭,就显示不了学生的构思个性了。
  取材多见到众口流传的古今名人事例。爱国则离不开屈原、苏武、文天祥,逆境成才则离不开司马迁、张海迪,坚持个人气节则离不开陶渊明、苏东坡。近年央视每年都播出全国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于是这些人物又成了考场作文歌颂心灵之美的首选事例。这种事例不是不能用,而是考生都用,就成了套式,成了因袭,就显示不了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思想深度了。
  语言之美则常见比喻加排比的句式。下列两段语言如果是第一次读到,感觉是优美的。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添一份春色;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
  “我们可以不是巍峨的高山,但我们可以做风雪中的青松,我们可以不是湍急的大河,但我们可以是穿石的水滴,我们可以不是蔚蓝的天空,但我们可以是天空的一片白云。”
  但是当你在《选择》、《位置》、《个性》的作文题目下都能读到这样的文段时,你还觉得优美吗?你不觉得我们的考生有点近似第三个说“人面似桃花”的愚蠢吗?这种语言不是不能用,而是考生都用,就成了套式,成了因袭,就显示不了学生的语言个性了。
  每年高考作文评卷,常常听到老师们感叹好作文太少,可是就是这些好作文排在一起作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好多套式立意、套式结构、套式取材、套式语言,真正有特色的作文还是太少。
  教师的作文模式化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的模式化应试作文。尽管它能得到不错的高考评分(这种注重模式完美而无特色内容的作文评分标准应当改革!),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能力,与高中新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高中学生作文需要一些佳作引导,需要一些套式仿效,但绝不是机械模仿甚至整段整段地抄袭,引导要有创意,仿效要求变通,才能培养思维灵活、富于个性的学生,才能写出追求新意、富于特色的作文。或说高三学生复习任务繁重,无暇读书,接触社会太少,思想肤浅,作文要有新意有特色,谈何容易!作为高三第一线的教师,坦诚地说,确实不容易!但是不容易并不是不作为,要想有作为,路在脚下,还是可以走一走的。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设想和实践,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立意求新,富于时代气息,力避前人旧说
  限于学生阅历和认识,限于作文材料和命题,学生作文立意大多在既有的观点和思想中兜圈子,替既有观点写证据,为他人思想编故事,与旧时代科举考试的代圣人立言如出一辙,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针对这种立意流弊,教师应当指出立意陈旧立意雷同的危害,提倡敢于怀疑前人观点、敢于补充前人观点、敢于深化前人观点、敢于否定前人观点、敢于提出并证实自己观点的勇气。具有这种写作勇气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比较深厚的思想文化的底气,这种底气来源于学生课外的广泛阅读和教师丰富的多元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请看下列广东省某地级市2007年高考模拟题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就本校的考试卷面来看,这道作文题的立意大多数学生都在“凭借他人力量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一中心里兜圈子。当然,这则立意也不错,符合材料用意,但是它却是前人旧说,缺少新意。从人的思想境界来看,还是利己的范畴,没有利他的大胸襟。假如学生留意时政的社会主流意识,当前对外关系和国内地区之间都倡导互利互惠,促进双赢;再结合所给材料的花和篱笆相互凭借成就各自的风景,经深入思考,推出“人们应当和谐共处,互补互惠,方能成就他人,也能成就自己”这一中心,那么这种立意就跳出了常人的思想窠臼,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思想深度。在当前崇尚自我的社会环境下,提倡利己也要利他的思想,符合儒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修身准则,也符合国内国际的文明风尚,这比思考轴心只在自我的“凭借他人成就自己”的思想无疑是高出一重境界。
  二、针对当前社会激浊扬清,增加立意的批判性
  高三学生成天忙于各科复习训练,无暇关注天下大事,无暇思考社会人生在思想苍白缺少社会实践和人生感悟的情况下,要应付考试作文,只好在已知的几则古人事例和众人皆知的每年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找立意,或者为前人今人的定论找证据,因而极容易形成众人一面的无病呻吟的立意。为避免学生立意陷入脱离现实故作深沉的雷同套式,笔者所在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全校每晚收看央视的焦点访谈,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轮流作评说社会问题名为“指点江山”的小演讲,师生推荐网上新闻,每周安排一节进阅览室看报刊,每生每周收集六则写作素材(必须是新鲜观点和新鲜事例)。教师倡导学生写作要有时代感要有针对性,敢于激浊扬清,敢恨敢爱,以抒写真情为美,以矫情假意为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文笔讨伐社会的丑恶现象,歌颂人间的善行义举。像杨丽娟痴迷刘德华而迷失自我,陈晓旭剃度为尼虔心向佛,假药害人的良心丧失,地区贫富差异导致心理失衡,西部地区儿童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学生自身的捐资助学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出于压力,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进入学生作文,其描述其评议,就呈现多种情调多种色彩。
  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接触社会负面的东西多了会写出不合主流意识的作文从而妨碍高考得分,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教师以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去批评丑恶的现象,这有什么不好呢?激浊扬清,抑恶彰善,这原本就是读书人的良知。文章一旦脱离了社会实际还有什么意义呢?白居易早就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难道今天学生的作文反而不能批评时弊了?愚以为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评价社会现象,包括批评丑恶的现象,恰恰是让学生走出应试作文的套式怪圈的有利途径之一。
  三、用今天的价值观评价名人事迹,推出新意,避免立意雷同
  学生限于自身的阅历,运用名人事例,多取众人所见。众人都从一个角度一种观点运用名人事例,便造成事例雷同,观点雷同。写到陶渊明躬耕南亩、采菊南山,学生多用来证明淡泊功名、闲适自乐;写到屈原去国怀乡,投身汨罗,多用来证明坚守节操、矢志爱国;写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多以为李白是身有傲骨,特立独行,不肯与权贵屈服的硬汉。这么写固然也没错,但是用这些名人事例是不是都要证明类似的观点?
  假如学生手头素材不多,倒来倒去也就课本熟知的这几个文学家,那么从今天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来看,从文学家自身的复杂经历和个性来看,这些事例也是可以从另一角度立意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田园,有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一面,却也有回避社会矛盾,消极遁世的一面。把它用作“人应当锐意进取,对国家有所作为”的反面证据也是可以的。屈原在奸臣当道,国运衰微,壮志难酬的处境下投江自尽,固然有他矢志爱国保持节操的一面;但从救国和珍惜生命的角度看,投江不是最佳的选择,它多少也表现了文人致命的弱点:缺少直面残酷现实、力求改变命运的勇气和毅力。中国的文人大多把社会和人生看得过于理想,一旦理想破灭,便不惜以生命去殉葬。而文坛又大肆褒奖这种殉道精神,导致后继者不绝。先有王国维的投湖,后有海子的卧轨,文人的悲壮令人扼腕。组织学生对屈原、海子的自杀行为作一番评价,让学生明了是非得失,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承受挫折珍惜生命。李白的性格是复杂的,学生可能只知道他蔑视权贵潇洒不羁的一面,却不知他为求官也有阿谀权贵的一面,请看他写给韩荆州的诗,“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吹捧韩荆州竟有点肉麻。李白不是不想做官,而是生性高傲,意气用事,官场容不了他,他是做不成官才蔑视权贵的。用李白的事例来证明人们追求理想应当多点理性少点意气,是不是也有另一种特色呢?
  让学生作文少些套式,多点特色,其引导途径是多样的。除了以上几种,在内容上还可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悟,写自身感知的周边的事物,这是独特的认知,就不大可能进入他人的套路;在结构上,除了总分总式、片段组合式之外,还可以借鉴对照式、层进式、夹叙夹议式等等;在语言的修辞运用上,除了比喻、排比之外,还可以运用其它多种修饰方式,也还可以追求活泼风趣的语言风格。总之,高三作文教学应尽力倡导色彩各异的特色作文,摆脱一些所谓满分作文的套式束缚,这不仅是作文的需要,也是作人的需要。
  
  蒋受铭,教师,现居广东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