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创新写作应从基础抓起
作者:王建龙 万 强
第一点,指导过细,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动力,指导是作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但是,就目前来看,不少语文教师对指导课认识偏颇,认为指导越细越好,这样学生们只好跟着老师定好的路子写作,写出的文章自然死板、雷同,很少出彩。这种指导方法尽管教师颇费心思,却僵化了学生的认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点,批改过详,降低了学生的自改水平,堵塞了学生创新的源泉。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自改能力的风向标。因此,教师的批语旨在精炼简明,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进行自改训练,拓展学生创新的空间。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把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定成了检查的要求。结果是学生自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二度创作的空间被忽略。
第三点,讲评过繁,影响了学生的认识升华,关闭了学生创新的大门。讲评是作文教学的升华环节。然而,不少教师讲评课上滔滔不绝,将批改发现的优点和不足全盘托出,几乎挤掉了学生自我认识的时间,致使学生对此类作文的认识依然模糊,更谈不上创新。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充满个性魅力、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章?答案是创新。作文创新的能力是指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灵活多变的思维结构,新颖别致的材料,创造新形象,分析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能力。教学中,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一、立意创新。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帅胜则文胜,帅败则文败。”立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新颖别致的立意可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立意创新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正向立意创新。即着重从肯定赞颂的角度立意,讴歌生活真善美,谱写时代主旋律。正向立意创新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深刻独到。
2、反向立意创新。即“反弹琵琶”。这是求异思维的一种。是经过多样多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信息”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运用逆向立意的方法,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当然,逆向立意创新不是“指鹿为马”。如“滥竽充数”,绝不能说成“滥竽也可充数”,“骄兵必败”绝不能说成“骄兵不败”,所以,逆向立意创新一定要符合真理,是“反弹琵琶”,不是“乱弹琵琶”。
3、多角度立意创新。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去立意。多角度立意关键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找准材料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属性,去粗取精,去浅求深,去伪存真,从而“立”出独特的新意来。
二、选材创新。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立意,要靠材料来支撑,新鲜的材料能更形象地再现五光十色的社会,诠释异彩纷呈的人生,收“笔下见时代,墨中见风采”之效。在写作中,有的学生面对题目思如泉涌,大量材料招之即来,于是洋洋洒洒,挥笔成文,有的学生却搜肠刮肚,难以成文。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占据材料的多寡不同。要想选材创新,就要占有材料要多,选取材料要精,具体的方法如下:
第一、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选取当代社会中新鲜独特的材料,通过细致透彻的观察,捕捉事物的特征。
第二、巧选角度,“陈中出新”。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就能从旧材料中挖掘出新意。如高考优秀作文《刺秦》。
第三、精选材料,以少胜多。选材在精而不在多,故宜少而精,尤其是议论文。
第四、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选材是要深悟“滴水见太阳”之理,选取些许小事,折射大千世界,表达真情实感。
三、结构创新。结构好似文章的“骨骼”,是“灵魂”和“血肉”的依附,它包括开头、结尾、过渡、伏笔、照应、悬念、详略等。“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结构的创新,应在“不平”上下功夫,即要把文章结构安排得似高山险峰,起伏逶迤,眼见得“山穷水尽疑无路”,却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使文势有抑扬,情节有跌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布局创新方法很多,如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旧瓶新酒等,写作时要不拘一格,适时而用。
四、语言创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如此,“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创新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练的前提下,“惟陈言之务去”,提炼个性化的语言。语言创新要做好三件事:第一,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二,学习借鉴阅读中精彩语句。第三,巧用修辞,为语言增色。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以下五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步:阅读。就是选取大量的在创新方面有突破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第二步:交流。就是让学生交流读后的心得。第三步:积累。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从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积累优秀的文章,有的直接让学生背诵下来。第四步:仿写。就是让学生结合所读文章,进行能力迁移训练的仿写。第五步:强化训练。让学生针对每份写作内容列出两篇提纲,写作的过程要求每篇不能少于五处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文章写完后师生一起交流,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了。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力之所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减少对学生写作创新的束缚,积极引导学生走写作创新之路。只有这样,不管是在将来的中考、高考中,还是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能站在潮流的前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王建龙,万强,教师,现居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