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阅读教学中的质疑和求证
作者:肖木贵
原文在描写“救助伤鹤”时有这样一个场面:“伤鹤虚弱地扑打着翅膀,愈来愈向下落去。于是,意料之外的事竟然发生了。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
对于这段文字,我不敢不信。因为人们常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可是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觉得这是作者的杜撰、编造,是无病呻吟、自圆其说。于是,我提出了“三只鹤、两翅膀、能飞吗?”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求证。
学生A:假如两只鹤真的托着那只受伤的鹤飞行,那么,在空中难免会出现倾斜与振动,而鸟的羽毛是很滑的,磨擦系数极小。因此,受伤的鹤仍然会因为“倾斜”、“振动”、“羽毛滑”等因素,从空中掉下来。
学生B:鸟类飞行本来是靠双翅不停地、有节奏地扇动来完成的。并且左右两冀振动功率的大小,频率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都必须保持近似百分之百的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地飞行。否则,会出现意外。现在是由“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飞回高空的队列”。只用单翅作扇动飞行(学生一边说一边伸出一只胳膊,作一种模拟飞行的表演),这可能吗?这种飞行不仅救不了受伤的鹤,恐怕连它自己也难保,也会“愈来愈向下落去”。
学生C:“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两只大鹤靠近伤鹤的身旁倒还可以,但一旦“伸出长长的翅膀,紧紧靠近”,麻烦就会发生,危险就会降临。(学生模拟鸟飞行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须赘述。
学生D:即使A、B、C三者所述成立,那么,也不可能有这种载重飞行到遥远的鹤。“百里无轻挑”啊!何况是要飞千里万里的鹤。
学生E:中国有句俗语:“蛇无头不走,鸟无翅不飞。”现在三只鹤只用两个翅膀在高空中飞,行吗?乱弹琴,讹传!希望到此打住。除非那是外国鹤。
学生讨论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边倒,持否定的态度。虽然有少数人站在作者的角度辩称是:为了表现“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某种人性化的美”。但更多的学生认为:“不能为了表现狗的善良一面而安两只羊角吧。”这种脱离生活、远离现实、违背逻辑、缺乏真实的所谓“精神”也好、“美”也罢,难以说服人,更难起到教育的作用,这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
对于学生的争论,我想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作答的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挖掘教材、钻研教材,去思索、去求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求知获得“真、善、美”。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肖木贵,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