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走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误区
作者:彭卫中
根据调查,其现状表现在三方面。
学校方面。在制定课表时,没有设阅读课,也没有可供使用的配套教材,每周的六节课是按教学任务分配的。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来阅读一些与课本相近的文章,而课外时间大部分用来完成作业、复习和预习。即使有一定的时间,学生本身有惰性,不愿主动去阅读,更何况学校根本就没有相应配套的阅读教材。而学生偶尔读的是老师发动学生捐的杂志、名著及其它杂书,根本没有构成阅读体系,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方面。尽管教师已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且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相应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阅读就是了,没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哪类书籍,教师甚至也未做方向性指导,只强调阅读,所以教师的无计划性导致了一段时间的“放任自流”以后,学生大脑中贮存的东西太少,吸收的精髓也不多,兴趣也降低了,从而动摇了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
学生方面。尽管考试改革导向是好的,但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惰性及重理轻文等错误认识,语文课外阅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充其量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且大部分学生读的是与课本相去甚远的书籍,所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效果就更无从谈起。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要重视,并要“有米下锅”。在课程设置上应有语文课外阅读的课节,同时,学校也应为学生配备相应的阅读课本,即使没有,教师应规定阅读方向,让学生自备一些书籍,如世界名著、《现代散文选》、名人故事、科普类书籍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去阅读,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二、既要扩大阅读面,又要有的放矢。现代各类考试,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要扩大阅读面及知识量。我们知道,凡是在文学方面有建树的人,都是阅读大量书籍的人,都属于杂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学生学习的东西更多,这就要求学生要扩大阅读面。但扩大阅读面,绝不是无目的的滥读,要尽量保持阅读内容与教材的一致性。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反映的内容编排的,其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人文性、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并且贴近生活。但这仅仅是“例子”而已,仅靠这几篇文章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的同时,把这些作家的其它名篇或其它作家的同体裁、相近内容的文章加以推荐,让学生欣赏。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对课本作品内容的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科学地分配阅读内容及时间。前面已谈到阅读材料尽量要与教材保持同步,但有些单元的课外阅读,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小说单元涉及的一些名著,特别是长篇或章回巨著,就不应让学生同步阅读,因为这些名著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大,他们会不顾时间、场合地去读,时间久了,会影响学业。这些巨著应推荐到假期中去看,代替那些学生讨厌的“作业”,这样学生自然愿意读,而且效果也好得多。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如速读、精读、略读、跳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等等,究竟采用哪种阅读方法好,应视阅读内容而定,教师应适当指导,如诗歌与小说的阅读方法应不一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对文章的精华部分,我认为韩愈的“口不绝吟”、“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阅读方法值得推广。因为我们经常有相同的感慨:学生的文学功底太差了!我认为差的原因不在读的东西少,而在记住的东西少。举一例子,我们现行的中学生课本中古诗词数量不少,这些都是易背且在必背的范围之内的,而实际情况却是提到其中的某些作品,许多学生感到陌生,背诵就更无从谈起了。由此看来,检查学生阅读情况不应只看他读了多少书,更重要的是看他记住了多少东西。
五、指导学生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在阅读时勤动笔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1、动手记的习惯;2、动手写的习惯。学生阅读的东西多了,都记住里面的精华是很难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摘录式、提要式的都可以。至于动手写的就是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实质就是学会点评,并且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最终目的,而且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方法,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彭卫中,教师,现居湖北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