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作者:郭毅峰




  一、问题提出的理由
  
  听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几节语文课,感觉跟以前差别不大,多是侧重对文本的解读,学生难以打开思路,合作探究的氛围不浓厚,老师最后还得多讲,新课改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文本外课程资源缺少利用与开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应是教师诱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肢解文本下的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的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原有研究好文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文本外的课程资源。可以这样说,文本外课程资源,师生爱你没商量!
  
  二、利用与开发文本外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文本外课程资源显得这样重要?我们先看下列几种教学信息流向模式:
  
  从图1看出其课堂教学是典型的填鸭式满堂灌,图2是满堂问满堂吼,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前者只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次,后者至多停留在知识的理解层次,都不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而图3则显现出学生探究式满堂学,属于较高的学习思维层次,其特征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容易做到“五官并用,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己学会,全面发展”,展示个性,追求创造,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其要害,拨其迷障”的作用。由此看来,图3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它便于“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而这“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增强……兴趣”就要有丰富的人文性,“探究的方法”更是丰富多彩,所有这些,单靠课程文本知识是很难解决的,这样,文本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便成为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三、怎样利用与开发文本外课程资源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怎样利用与开发好这些资源呢?下面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笔者的实践来谈谈。
  1.利用与开发文本外课程资源的原则
  (1)熟悉性原则。熟悉的话题好讨论,熟悉的地方有风景,开发“熟悉”,更能令人耳目一新。如笔者与郭业庆老师在高一年级进行了作文资源的开发,分四个阶段:①校园观察篇;②自我成长篇;③家乡采风篇;④家乡环保篇。指导学生将熟悉的生活描诸笔端,筛选出好文章三百多篇,编辑出《九江中学高一优秀作文集·红棉情》,受到陕西师大全国课题“诱思探究”专家张熊飞教授很高的评价。
  (2)就近性原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自己的事情更关心,家庭家乡情更真。就近开发,经济实惠。比如笔者就地选取我校“朱九江先生纪念堂”作为作文教学资源,写出美文,提升学生自我审美能力。学生作文有如下描述:
  ……登堂入室,迎面而来的是二楼展厅东壁下一尊栩栩如生的朱九江铜像,朱先生方额、隆鼻、深眼、长耳、两颧微凸,双腮略凹,抿嘴沉思,身着长衫,俨然有清骨雅士风度。……铜像前左右侧,有屏风各一,上面刻有“乙亥夏高信普书”“朱九江先生《礼山遗教》”,右边是“礼山遗教四行:敦行孝悌,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左边为“礼山遗教五学: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从中可看出岭南大儒治学严谨,倡导学以德先,经世致用,也可想到我校今天教育之继承。……再分别向东南、东北方墙角高处上方一望,一副行书对联赫然醒目:千秋新学开南海,百世名儒仰九江。三楼是纪念堂陈列室,有朱九江先生及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作品集、遗墨(书法)和拓本,摆放在室中间的二十多平方米宽玻璃橱柜内,四围墙壁上挂满了当今名人、乡贤字画,真是琳琅满目,充满人文情怀和艺术气息。更值得一提的是门楣上挂一扁“儒学清芬”为朱九江先生手书,不说它的儒学精神,单论那遒劲的书法就能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段文字审美情趣独特,“知、情、意全面发展”,足见就近开发资源魅力无限。
  (3)形象性原则。高中语文文字艰,“释文”“悟道”须“成象”,选取“形象”来点拨,化难为易好商量。这是“感受、鉴赏”文本的基础,也是增加合作探究氛围的基础。如解读文本小说《陈奂生上城》陈奂生的思想,就可节选电影中“招待所里前后变脸”一段影象观看讨论,理解他既善良淳朴又自私狭隘的性格,同时从女服务员的封建等级眼光透露出农民的自卑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心态,揭示因袭的重负对农民的精神影响。
  (4)趣味性原则。有趣的资源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情意,引发合作探究的情场,使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思发生谐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笔者让学生们评改一篇“有骨无肉”的习作,先讲了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小气鬼买了一尺布去做帽子,他先问裁缝师傅能不能做一顶帽子。裁缝师傅量量布,又看看他的头,回答:‘行’。小气鬼担心裁缝师傅搞鬼,把帽子的数量逐步从一顶增加到五顶,裁缝师傅均一一应承。当小气鬼自鸣得意地去取帽子时,却发现五顶帽子只能戴在手指上。于是,一个要工钱,一个要赔布,相互争吵不休。”讲完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并找出了问题:语句中附加成分的缺失导致了一场口角,添加定语、状语、补语成分应是修改这篇“有骨无肉”习作的方法。之后,学生很快完成评改任务。
  (5)生活(时效)性原则。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生活化,因此,文本外资源应多选取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比如学习文本小说《陈奂生上城》,应多选取当前的农民对象来作比较,探究当代农民的喜乐与悲哀,以拓展小说带来的震撼,净化学子的灵魂;而不仅仅将陈奂生与阿Q的劣根性作失时效的比较,失去小说的现实意义。
  (6)思辨性原则。选取文本外课程资源还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这就得选取最有思辨性的资源,以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比如随意拿“一双手”作课堂作文思维训练资源,就很有思辨价值。它既可作高一册写作第二单元“想象与联想”思维训练的资源,也可作高三册议论文写作多角度立意思维训练的资源,还可作高四册写作第一单元“作点辩证分析”思维训练的资源,思辨价值很高。举以“手”作多角度立意训练为例,可得中心立意:①五指握拳,团结起来力量大;②事情要做好,五指协作少不了;③大拇指最丑,但最有用,不可以貌取人;④手指长短粗细不一,应正视差别;⑤当上就上,该让就让,“避让”风格应赞扬。这文本外语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比照本宣科强多了!
  2.课堂上文本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设计
  笔者以教学戴望舒的《雨巷》为例来说明。第一步,按熟悉性、就近性和生活性原则选取有趣味性、思辨性的文本外资源(1):名字,来创设情意,引发探究目标,请学生研究本人名字——郭毅峰,探究其中含义与产生的时代,归纳读懂的方法;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高见——①“郭”姓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名是主观追求,表现个性;②名分两部分,“峰”是景语,表示山的顶端,“毅”是情语,表示坚决而有恒心,两字合用,表示有毅力去登上山峰的意思;③从名字看还有隐性的象征意义,比如对学业、事业、生活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意境很好;④还有攀登文化科学的高峰的含义,应是恢复高考时期取的名;⑤名字还讲究平仄搭配,声韵响亮动听……分析注意到“意象”“情感”“意境”“时代背景”和“象征义”等有关概念知识后,便适时地提出解读《雨巷》探究目标: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第二步,听读《雨巷》课文,划出诗中表达“意象”的关键词“油纸伞—雨巷—丁香花—姑娘—篱墙”与“情感”的关键词“彷徨—寂寥—希望—愁怨—惆怅—迷惘—彷徨—寂寥—希望”,分组探究意象的特征与象征意义以及情感的来由和情感反复的意义;按形象性、趣味性与思辨性原则在网络上选取文本外资源(2):白丁香与紫丁香——合作探究中心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含义;选取文本外资源(3):《雨巷》的动画视频播放,以“成象”来“释文”而“悟道”——诗歌的凄美来自追求美好理想而难以实现的孤寂心态,是当时统治高压下找不到出路而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第三步,按生活性与思辨性原则在网络上选取文本外资源(4):视频影象《纤夫》(或《海啸》)播放,要求学生迁移拓展“意象”“情感”“意境”“时代背景”和“象征义”等有关概念知识,写现代诗一首,升华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节课完全按照新课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理念,使学生充满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是较为成功的创新课例。
  
  郭毅峰,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