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作者:陈艳萍




  新课程改革之路,曲折而风光无限,它给教育者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思想,让更多的从教者关注学生这个主体对学习的需要,关注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转变课堂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课堂上深入浅出的教授知识,而学生则全神贯注地聆听和吸收,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型的传播模式,强化了教师的绝对主体意识,淡化了作为客体对象的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传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弱化了双方的互动交流,影响了知识传播过程的整体效果。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巴纳锡提出了围绕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进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原则,强调关注学习者的“学”。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作为课堂的活动主体,利用学习资源来探究和掌握学习任务;而教师就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习即感知与环境给养的互惠”,“教学即创设学习环境”是新的学习与教学的隐喻,本质特征在于:关注的是人——学习者及其学习。善于把握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获得心理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的集中与愉悦共存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高三阶段的学习,学生感到内容多、压力大,尤其理科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不高,或者是找不到学习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看到希望,在希望中前行;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渲染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探索;营造平等的学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创新、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自我发展。课堂气氛活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求学习的方向,学得兴趣盎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具有实效性的和谐课堂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裴新宁教授指出:学科教学设计要以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为导向,其实质就是设计促进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环境中的各项安排都用于学习者交流学习任务,学习者可以利用学习资源来探究和掌握学习任务。基于此,笔者做了几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实践检验有比较好的效果。
  
  1、设计要确保教学有效。
  通过设计促成教学达到:“有效果”(促进学习者习得确定的知识和能力),“有效率”(花费最少的时间达到这些目标)和“有吸引力”(唤起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激励他们在学习中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2、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示范效应,教师下水作业。
  改变过去教师在讲台高高在上,指点学生滔滔不绝的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要做到。在作文教学和语言训练中,教师下水作业效果会更佳。
  作文贵乎真,贵乎实,贵乎新,但是作文教学中不能光下达“写作”任务,发出指示,学生完成。教师如果能够也下水写写作文,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形成互动交流,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到“美文”的“刺激力”,心灵感动、产生共鸣,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老师的“下水作业”不一定都是典范,但是能把师生间距离拉近,给学生以很大的鼓励。
  
  3、师生关系融洽,合作完成练习或研讨问题。
  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都设有探究性问题,要求学生有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就可选用互动教学和讨论法,合作完成练习或研讨问题,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实现多边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民主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素养。
  
  4、发动学生,自主命题,自主检测。
  知识点的落实,学习技能的检测,并不都应从教师中来,教师和教科书并不总是教学的中心,我们要引导学习者学会从多种资源、多种渠道中获得知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深层理解。
  高三备考中,发动学生,自主命题,自主检测是一项很有效的复习措施。在完成一定的专项复习之后,在学生充分地学习了《高考考试说明》之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号,按照自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设计一道考查题,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的时间让班上同学实操练习,设计者负责评分与辅导。这样,同学们多了知识复习的训练机会,也尝试了当考官的滋味,学生反映热烈,收效显著。
  事实证明,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勤思善学的习惯,为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高中生提供了大显身手、树立自我形象的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陈艳萍,教师,现居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