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清玉案·元夕》的思想情怀

作者:庄海志




  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一)选编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对这首词的思想分析,《教师用书》简析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后,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至于作者的思想情怀怎样贯穿在词作中,就没有具体地、深入地去分析。下面就作者的思想情怀,结合其相关的词句,做些解读探讨。
  
  一、在“满城灯火”中写满爱国之心
  
  词人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统一事业,时刻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自觉地一以贯之地忠君爱国,从不背叛祖国,即便是政治失意后,心里装的仍是忠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借元夕满城的灯火,表明自己的心有如灯火那么明亮,思想的火花有如“星如雨”那样闪烁飞扬。这几句不仅写出了几分的喜悦,还写出了复杂的带有感伤的心理,目睹“火树银花的繁盛”,他的心理与常人的想法、感触有所不同,这与他坚定的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有关,此时他想到的是:祖国的半壁江山已沦陷,江北遗民处在外族的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他们迎神致祭,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希望王师早日北定中原以拯救他们,真是“一片神鸦社鼓”,而眼前却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与自己难言的痛苦的心情形成极大的反差,故他不无感慨地抒发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的悲壮之词。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写照,他们始终心系国家,忠于国家,尤其是在国家出现动荡时,其政治上遭受打击后,赤诚的爱国心显得尤为突出。他的“西北望长安”,“算只有殷殷”就表达了深挚的爱国心,从中我们感受到他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一种生发在心底的执着的坚定的信念。
  通过这幅画面,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巧妙地把思想融入到华灯璀璨的夜色中,使爱国之心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加鲜明,也暗示了民族危难的日趋严重。
  
  二、在“满街游人”中写满忧国忧民之情
  
  元宵佳节,人们沉醉在浓浓的喜庆的节日里,满街有不同身份的人——普通市民,民间艺人、那人(可指词人),等等。人流里有一群盛妆丽服,“笑语盈盈”的贵妇们,引起了词人的注意,她们的妆扮、她们的笑语、她们的姿态、她们的衣香,给词人的印象是:不仅金翠脂粉,且狂欢之极,尽态极妍。词人抓住这一特征,极力渲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南宋朝廷的揭露和批判。首先,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使入侵者残酷蹂躏人民,造成了烧杀抢掠、尸横遍野、断墙颓垣、悲声四起、人们扶老慌乱逃难的惨象,真是“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其次,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使之空有一腔壮志,无报国之门,徒留泪痕满襟裳,真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统治者的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把国事丢在脑后的恶劣行径,词人不无深沉地抒发到“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生还”,“谁共我,醉明月”……国耻未雪的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比直接的痛苦更有感染力。
  透过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词人清醒认识到祥和、太平的背后隐藏着危机,他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可怜无数山”就表达对国家对人民是何等的忧心忡忡。其忧患意识,渗透在他的血肉里,渗透在日常行为里,着实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忠诚和背叛。
  
  三、在“充满荆棘”之路上写满生命的永恒
  
  南宋的社会现实,词人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贬谪的身世,使其在追求理想、信念的历程中充满着荆棘。不甘沉沦,坚持其志向;不愿苟且偷生,坚守其气节;无疑是人格、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赞歌。
  首先,在困苦中追寻幸福快乐。“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个动词“寻”字,表现出无限的艰辛,写出了真诚,写出了无怨无悔,写出了不灭的情怀,写出了献身精神;“千百度”是说心甘情愿地付出努力,付出代价,在困难险阻面前没有放弃过,没有低头过,没有呻吟过,依然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毫不退却,反映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本质,其精神意志是多么地可贵,这是为追求真理而产生的幸福快乐。
  其次,在困苦中表达良知。词人是一个把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丑恶和腐败,处在政治生涯低谷的他,不计个人得失升沉,依然关注处在动乱和飘荡中的国家、朝廷,关注民生。在这欢腾之夜,词人的思想瞬间穿越了沧桑,既抒写了复杂深厚的种种感受,有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的遭遇,又隐含着救国救民的“整顿乾坤”的壮志决心,折射出一个士大夫真挚的感情和良知,一份纯厚的人文情怀。
  最后,在困苦中表达高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借那人站在灯火零落,游人稀少的地方,表达世路坎坷的处境,功业无成的幽愤心情,并说明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没有趋炎附势,没有低眉顺眼,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改变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揭示了矢志不移的从不丧失对理想追求的高贵品格,反映了生命永恒的意义。
  
  庄海志,教师,现居广东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