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地下森林断想》分层阅读教学
作者:贾永新
一、随意浏览——粗知大意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的大概。”受学生自身认识经验、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制约,学生阅读兴趣千差万别,对部分阅读材料还会产生排斥心理,《地下森林断想》一文篇幅较长,读者容易滋生畏难情绪,鉴于此,设置随意性浏览作为阅读第一环节,能激发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克服上述阅读的障碍,激活阅读兴趣。
活动设置:
1、学生随意浏览文本,就像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或文学作品一样,勾画出最喜欢的文段和句子。
2、把自己读后最明显的感觉或最有价值的收获概括起来。
3、用“我阅读文本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的句式说话。
(设计意图:有效排除学生畏惧文本的心理障碍,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在纯自然状态下走进文本,随随便便勾画,自自然然感悟,轻轻松松概括,舒舒服服说话,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二、定向跳读——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指向,有目的地勾画一些有助于理清思路的句子、段落,为学生深层次地阅读和探究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活动设置:
1、跳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结构意思转化的段落和句子。
2、指名学生读出勾画的内容,教师点明关键。
3、学生思考,划分段落结构,并概括大意。
(缺失教学目标的引领,导致学生阅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信马由缰,不得要旨。跳读文本,不是随心所欲、目无目标、蜻蜓点水式的乱读,教师要求学生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可通过阅读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内容,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明确思维指向,形成鸟瞰式状态,产生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激发其积极探究的强烈冲动)
三、探究性研读——援疑质理
学生通过浏览和跳读两个层面的阅读过后,逐渐逼近认知对象的本质核心,提高了感悟文本的敏锐性和穿透力,文章结构初次呈蓬松状态的海绵体结构,可以渗透读者的价值取向、情感经验,阅读者思维张显个性、渐入深入剖析的理性思考境地。
活动设置:
1、文中有很多问句,其类型和作用有什么异同?
2、地下森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生命历程?
3、你自己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说出来,全组讨论解决。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倘若一直停留在表面上,获得地只是感性的表象认识,教师借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由此自然激发其发现欲。上述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从探究向发现的纵深过渡,完成阅读的高效、有效和正面效应;另外教师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于合作探究中释疑、生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启发,思想互相碰撞,问题迎刃而解,并溅放出创造的火花。)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鉴赏能力是对作品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能力构成中,是对文章理解基础上的高层次的阅读,《地下森林断想》是一篇散文,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领会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是欣赏本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活动设置:
1、课文的语言很美,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用你的语言来描述,用你的感情去体验,并用……这句话很美,美在……的句式作简要的分析。
2、仿照这些美句造句。
3、地下森林的形象很美,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一层次的阅读,设置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美的欣赏,重点让学生品味描写景物的美句,在心灵感悟与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于景中悟出情来;仿美造句练习,旨在指导学生深刻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学会“景中寓情,情因景生”的写法;设置第三个问题,其出发点则为:文章以作者赋予的地下森林之不屈精神、奉献品质,以此贯穿全文,组织材料,帮助读者弄明散文的特点。)
五、拓展性联读——揭示哲理
活动设置:
1、回忆《爱莲说》《马说》《我家的小桃树》《天净沙·秋思》等文章,想一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描述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和现状吗?
3、地下森林默默无闻,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让他不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他身处逆境,没有屈服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而荆棘丛生,时而狂风暴雨,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许多坎坷,那么,地下森林的哪些品质能激励我们在逆境中崛起,胜利远航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读了运用托物寓意手法的同类文章,在横向联系知识内容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见山露水,读者很自然地悟出了蕴含其中的哲理)
六、比较性辨读——完成作业
(比较阅读杨炼的《地下森林》和课后练习三有关介绍“地下森林”的文字,与本篇课文作比较,然后辨析异同)
贾永新,教师,现居甘肃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