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课堂呼唤语言教学的回归

作者:吴江林 郭桂敏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在这种新精神的倡导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分注重角色变化和教学方式改变的一些现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作了讨论解疑后,就转入了由文本而延伸的扩展性训练,或听说训练,或写作训练,有的甚至融人了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各方面内容,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大拼盘”。这样的教学看起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生参与课堂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但听后细想,这样的教学忽略了语文最基本的教学——语言文字的教学:生字词的积累、词语的运用、语言的品味等在课堂上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这样的语文课堂多少少了点语文味。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延续下去,学生的语感就会得不到培养,学生模仿造句乃至创造新句的能力就得不到训练,那么,语文教学所要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掌握文字、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新课标提出:“语言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并对每个学段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出了阅读和背诵的具体要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落实课改精神,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教学在课堂上的落实。我认为抓好课堂上的语言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朗读训练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余映潮老师说过:“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语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文本。
  在教授《春》这类的优美散文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文本,仔细揣摩、体味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意境,接着让学生谈出自己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和语气来朗读文本,取得共识后,学生开始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在讲授《芦花荡》之类的小说时,我让学生在粗读课文,通晓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讲授古代诗歌时,我则采用了反复吟诵的方法,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进而感悟诗歌意境,体味诗人情感,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
  在教读文言文时,我让学生放声朗读。为避免学生的朗读疲倦,我把个人朗读与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激情。
  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再现了朗朗的读书声。通过朗读,学生读通了文句,读懂了文意,读出了自我;通过朗读,学生的语感得以加强,语言积累得以增加,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抓好字词的落实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而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字词。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含义看似简单、死板,但学生对这些“死”的东西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对文本内容的疏通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死”的东西,应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落实好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为学生扫除进一步探究文本内涵时的文字障碍。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来督促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初见成效:1、每上完一篇课文,就抽出5分钟时间对该课字词进行当堂听写,同桌互改后,找出错得最多的字词,教师再加以强调。2、一个单元上完后,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本单元的生字词编成2-3个选择题,可以是判断字型,可以是词语含义和运用,然后同学间互相交流,看谁题出得好,看谁做得准。这样变枯燥的“死记硬背”为灵活的“自我创造”,学生便记得轻松,记得牢固。
  
  三、引导好学生进行语言的品味
  
  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内涵深刻隽永。教师在教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词、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美,美在何处?通过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而且学会模仿句式创造新句来表情达意。例如,学了朱自清《春》的最后几段文字:“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了这些比喻句的内涵,而且让学生以“友谊”为题,仿照这种句式进行语言训练。这样,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达到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独具个性的语言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它更让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呼唤语言教学的回归。
  
  吴江林,郭桂敏,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