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离别诗中永恒的美丽
作者:邬永辉
流传千古的离别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凄凉幽怨的意境。作为其意象的景物,诸如杨柳、美酒等,已被人们给予特别的涵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借柳伤别的先河。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况且“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这种古老的赠别风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便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面对青青杨柳,黯然销魂的伤别场景。不仅如此,离人在没有见到杨柳时,只要一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也同样会勾起无限离情别绪,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就是此意。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离别之苦,苦不堪言,唯有借酒浇愁,方能表达内心的苦闷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的份量不言而喻。诗情盖世的酒仙李白更是把他的离愁别绪寄托在酒杯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再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今日送君经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离恨如旨酒,古今皆饮醉”(贯休)、“醉别江楼橘柚香”(王昌龄)。“酒”都成为他们抒发别离之情的主要意象之一。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悲凉的环境,如果没有“酒”,怎能烘托出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
离别诗的时空意象常常使人销魂。时间意象出现比较多的是傍晚时分和月夜情景,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夕阳西下之时,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日暮乡关何处是”?羁旅之苦便溢于言表。忧伤的别离情感在暮色朦胧的冷色调中更显得凄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在萧条的秋季,“巴山夜雨涨秋池”,点点滴滴的雨,和离人的眼泪何其相似!因此,在抒写此类诗词中,细雨和秋景往往也成为主要的意象之一。月有阴晴圆缺,而人有悲欢离合,借月抒写离别亦能触发离愁别绪,勾起人内心的寂寥。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诗中有:“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岑参有诗句:“纷纷暮雪下辕门”、“轮台东门送君去”。白居易的诗“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李白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在这些诗中,由于有了月亮的触发、烘托,有了月亮营造的意境与氛围,抽象的别情才显得动人凄楚。再者,“千里共婵娟”,唯有月亮,方可搭起千里之间相思者的桥梁。离别诗中也多出现长亭、客舍、渡口等空间意象。“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成为融汇和浓缩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没有长途跋涉之苦;通讯快捷,没有鸿雁传书之难。所以,人们已经不在乎离别,也无所谓团圆后的欣喜。“离别”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但那些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的离别诗,正因为别离的遗憾,才成就了其残缺的美丽,因而也赢得了永恒的生命。
邬永辉,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