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考场作文要求的设置

作者:黄俊仁




  报纸刊物关于教学方面的文章,很多是探讨教法的,质疑教材的,或引经据典论述作者高见的,却很少读过看过对考场作文的要求而“作文”的文字,可能在人们看来,这是一块不值得浪费笔墨的地方吧。本人认为这里其实是有文章可做的,今天想就这块“被遗忘的角落”写几句话。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一则例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前,一个农夫有两个水罐,一个完好无损,一个有一条裂缝。农夫每次挑水,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有裂缝的水罐回到主人家时往往只有半罐水。这使有裂缝的水罐感到无比痛苦和自卑。一天,它在小溪边对主人说:“我为自己每次只能运送半罐水而感到惭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赏识自己的能力,微笑面对生命中的缺陷和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会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提示与要求]
  1、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请拟一道你最满意的题目;
  2、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常见的文体,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
  3、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会让你丢失不少得分,请不要出现;非用不可的话请用字母代替;
  4、抄袭是一种不良品行,相信你不会照搬记忆中的他人的文章: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是评分标准之一,请你在600字以上才收笔。
  上面的例子,姑且不说其材料如何,其“提示与要求”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那浓浓的人文关怀也溢于言表,考生看了,就算是没有一股暖流,也会舒缓了不少对考场作文的紧张感甚至是恐惧感。我们知道,以往的作文要求,不管是平时的测验考试还是中考乃至高考,“不准”“必须”“不得”“不能”“不得少于”“否则”等字眼经常出现在“作文要求”的面容中,考生当中相当一部分的写作灵感都被这些字眼吓跑了。我们先看看两个中高考作文的例子(鉴于篇幅略去阅读材料):
  扬州市2004年中考作文要求:请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写自己的经历、见闻(关于他人超越自我的故事),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①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⑨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04年浙江高考作文: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多年来,由于这些作文要求的内容一直都以上述这样的模式出现,人们(尤其是命题者)根本没有想过用另一种说法来代替,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语言的运用是否有人文的意识在里面。当今社会,人文、和谐,已经越来越得到普遍的重视,就连一些平时小小的招牌语也无不饱含亲切之情和温馨之意。举个例子吧,以前的公共场所,像公园、马路、医院等,“禁止践踏草坪,违者罚款”“不准高声喧哗”“严禁吸烟”等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提示语现在已经被“春意正浓,足下留情”“吸烟有害健康”等取代了。
  话说远了,我们再来谈谈作文的提示语吧。“不准”“必须”“不得”“不能”“不得少于”“否则扣分”等用语虽然在提醒考生答题上起了作用,但在尊重考生人格、舒缓考生心理压力、激发考生答题欲望等方面确有不周之处。每逢考试,特别是关乎前途命运的大考(如中考和高考),考生的紧张心态是普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尽管有监考老师反复提示,还是有考生因紧张而漏填涂信息点、漏答题、思路混乱、执笔之手颤抖甚至怯场等现象发生。尤其那“半壁江山”的作文,不知令多少考生望题生畏,这时,你再让他们看“不准”“必须”“不得”“不能”“不得少于”“否则扣分”这些可怕的字眼,那不是“雪上加霜”吗?也许有人会说把这些字眼归咎为考生作文低分的“罪魁祸首”未免严重了点,我说,尽管它们不是罪魁祸首,可那的确会影响到考生的发挥啊。怕数学的学生都说,几何难代数烦;而怕作文的学生不也是“一说作文就头疼”吗!
  换个说法就不一样了。“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请拟一道你最满意的题目”,拟题是作文一道基本功,既然‘题好一半文’那就不能随便,要力争满意,这就是上述说法的奇效,难道它不是比诸如“不能没有题目”或“否则扣分”要温馨些吗。文体的要求近几年来淡化了,文体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这点考生都清楚,一句“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给考生多大的写作欲望啊!至于“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会让你丢失不少得分”“相信你不会照搬记忆中的他人的文章”“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是评分标准之一,请你在600字以上才收笔”等人性化十足的提醒,考生有如久旱之苗沐浴甘露,失望之中看到希望。要知道,温情暖人心啊!
  
  黄俊仁,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