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考材料作文写作对策
作者:周继芳
通观考生的作文,有的理应显示的、表达的要点竟没有再现出来,给人堆砌、学舌之感,宿构、抄袭之嫌,有的沿袭话题作文的套路,更有许多考生仅与评分标准擦肩而过,距要求仅仅是一步之隔,令人叹惜。就此,在材料作文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分析材料,审好题立好意
材料作文,要认真阅读材料,辨析其多层意义,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准确立意。200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为《老鹰与乌鸦》,属于寓言。材料的含意和指向是多方位的,尤其是材料后的写作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一语极为重要,它是立意谋篇的指南。以此切入,才能把握好命题和评卷的意图。“全面理解材料”意思是整体理解含意,总括要义。材料重心在对乌鸦的评价上,父亲说“不知自己是什么鸟的鸟”和儿子“它也很可爱”是点睛之语,细细思量,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表述时要将乌鸦行为的两面性和父子两种观点联系起来考虑,即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如何正确评价他人和事物。由此引出的立意为:“量力而行”“趋时而动”“知己知彼”“人的能力是在练习、学习过程中提高的”“敢于尝试,勇于超越”“敢为天下先”“理想的实现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意思是在整体、全面理解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材料某一方面或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来阐述道理。审视材料,焦点是“乌鸦”的做法,对此可“见仁见智”。如果否定“乌鸦”,可立意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切莫好高骛远”。如果肯定“乌鸦”行为的合理性,可立意为:“初生牛犊”“失败英雄”“不满足现状,学习他人的长处并敢于尝试、实践”。
二、构置几处亮点,为全文增光添色
写作之“冰”确非“一日之寒”,但若能在考前或在考场中注意一些写作的策略,展露其“亮点”,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下方法或许可作尝试。
方法之一,设计好作文的开头。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要”,即“要冲”,文章之开头就是占据文章要冲、要津的地方。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考场作文要入题快,要迅速表现文章内容,“过场”不能太长,议论文要尽快进入说理,记叙文要像电影一样“早点开演”,“缩万里于尺幅,摄百态于笔端”。
方法之二,引用诗文名句进行点缀。或直接引用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增辉,或变用一下,机智地使它适合行文要求。这样做,既可夺人眼目,又可化解表达难度。如“陶渊明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我明白理想就是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懂得理想就是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体会理想就是人民幸福团圆的美好祝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感悟理想就是赤胆忠心的浩然正气。”这段文字通过引用诗文名言,诠释了作者对理想的认识,让读者回味无穷。
方法之三,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之结尾。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一是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激情地呼吁,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二是诗情画意的结尾,在结尾处展开想象,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三是促膝谈心式的结尾,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语言要力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四是照应开头的结尾,这种结尾,结构圆合,因为前后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昧,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
周继芳,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