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中专语文课本剧的实践教学探讨

作者:曾晓芳




  当前中专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编演课本剧能把学生的语文技能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
  
  一、当前中专语文教学遇到的困惑及走出困惑重要的途径
  
  目前中专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且误以为语文与其专业知识联系不大,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并不感兴趣。普遍存在着教师在教某一课文时,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这些现象显然违背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专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健康发展?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把语文课本剧“搬”进课堂,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对语文兴趣盎然。事实证明编演语文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编演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编演课本剧是要把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把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与人物性格相符合的台词和形体动作。通过编演课本剧,借助血肉丰满的舞台形象,把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表现出来。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去探究语文基础知识和戏剧基础知识,研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组织、协作能力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锻炼他们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课本剧为学生打开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的新天地。
  
  三、师生互动,共同编演好课本剧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点拔作用,使课本剧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桥梁。
  1、通过编演课本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组织、协作能力。
  (1)形式新,学生学语文有兴趣
  教师一改传统“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笔者在课堂上一布置,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纷纷各抒已见: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经过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才确定编演的剧本。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地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2)表现新,学生对提高综合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成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揣摩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特点。表演中的动作、表情等也如此。如学生在编演《荷花淀》中的“夫妻话别”一幕中,“水生”正准备出门之际,“水生嫂”拿着包袱追出来,说:“水生,你放心吧,家里一切有我,我会认真识字生产的,一定不让敌人抓活的。”水生嫂追的动作和简单朴实的几句话,把质朴、勇敢的水生嫂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能如此做到,也就说明了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观察分析能力。
  (3)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造。有几个学生同时扮演《雷雨》中的周朴园,其中有个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增加了“周朴园”因认出“鲁侍萍”而震惊地使桌边的茶杯跌碎情节,突出其慌张、凶狠的一面,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笔者对此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比,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4)编演课本剧充分发挥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
  学生喜欢课本剧,集体参与,分工协作。编演课本剧,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有的负责编写剧本,有的设计道具,有的寻找贴近剧情的音乐,有的精心设计舞蹈加以点缀。组长根据各自特点,分配角色,每个人欣然领命,然后一丝不苟地研究自己的任务: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现代一部分学生养尊处优、自我为中心,为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友好相处,教师往往苦口婆心,却收效甚微。而课本剧的排演,在学校里,他们一起商量,各抒已见,互相切磋。校内形成一种和谐友爱、蓬勃向上的气氛。,他们进出图书馆查看资料,学习编写剧本的要领,上网研究话剧演员的发声,编排动作,制作道具,大大充实了课余生活。学生心灵上的触动,激发了他们自信、团结等美好的感情,看学生所写的日记:“这次表演充分发挥了我自己的才能,我发现其实我也是能行的,同时也发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2、教师对学生编演课本剧过程进行针对性地指导、点拔、评戏,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1)指导好学生改编剧本,编演过程适时点拔。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好编演课本剧的课文,安排好编演的时间,在学生编演过程中做好点拔作用、补充必要的戏剧知识。把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由于编演课本剧难度大,要求高,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的做法,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的优秀的舞台表演.如《威尼斯商人》、《茶馆》等。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在学生改编剧本时,常出现照抄的现象,即抄对话为台词,抄叙述语句为舞台说明。教师要适时地做好点拔,让学生明确:改编剧本虽要求忠实原著,但可有所发挥,可根据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和舞台演出的需要适当发挥;课文里有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细节,在剧本里要明确体现,使主题更具鲜明性。如《项链》结局片段:“极乐公园相遇”要引导学生在合情合理、符合原文的情节发展的基础上,想象出路瓦栽夫人和佛来思节夫人在知道事实真相后的各自反应。教师要恰当发挥主体作用。适时进行点拔,对学生的舞台动作、表情等方面作些指导,以使学生学得更好、感悟得更深。还可分析经典小品的成功之处,以增强学生对编演课本剧的信心。
  (2)教师要重视评戏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明白今后的努力方向。
  编演课本剧的目的在于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表演结束语后,让学生对照原文,予以评价。看表演是否刻画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编演处理是否恰当等。评价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表演者自评,让表演者谈自己对角色的揣摩、表现角度,题材取舍等;二是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感悟,评价人物形象及表演者对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的把握分寸及观后感等;三是教师点评,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评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学生根据事实说话,结合原文来分析评价表演者对人物形象是否准确把握的良好习惯。通过评戏还要引导学生品戏,品味是文学欣赏过程中深化感悟,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重要环节。通过品味,可以使学生的感悟不断趋向细致、丰富和全面,更加深切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如学生在编演课本剧《警察和赞美诗》时苏比六次为非作歹失败时,引导学生品评苏比的言行,使学生领会到那些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的细小动作和语言。
  
  四、在课本剧的实践教学中,笔者有以下的体会
  
  1、课本剧演出,受到生动形象感染和教育不止几人、一个班,而是全校师生、所有观众。教师应十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编演。然后,选出优秀表演参加全校公演,请来学校领导和语文教研组老师来当评委。当一幕幕凝聚了学生心血的课本剧表演结束时,评委们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美,还评出最佳集体创作奖,最优秀男、女演员等奖项。看到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积极的评价后,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得到了空前高涨。
  2、通过编演课本剧,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也像专业课一样有实践活动。有动手(表演)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中专阶段是中专生走上社会的前一站。现在的用人单位要对毕业生进行面试,面试时能说会道,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人,总能显示他们的优势,课本剧的实践提高学生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条理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能提高面试通过率的语文实践活动。
  3、中专学生编演课本剧难度较大,笔者在课本剧的实践教学中在某些方面亦不甚满意,遇到很多困难,如教学课时的矛盾冲突,部分学生编演课本剧时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等现象。但作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学生极感兴趣,并且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较显著。故把自己对此活动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提出来与同道探讨,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共同使中专语文课本剧的实践教学走向成熟。
  
  曾晓芳,广东惠州农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