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化操作的思考

作者:李 卫




  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操作不仅指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逐渐被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还指语文课堂教学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辐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语文”是指学习内容,“活动”是指学习形式。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化就是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实践中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习得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
  笔者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且又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师都可以精心设计并演绎出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来。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要具体而实在,要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语言实践与应用。因而活动课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发展。如让学生收集赏析优秀的广告词,收集品析优秀的民歌民谣,收集整理当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风景名胜、风土人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发展,收集整理“新词”,并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活用。活动课的内容具体实在还表现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关注学生的热门话题、焦点话题。如校园新童谣、歇后语等。也可以结合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视“网络文化”,等等。至于传统文化,更有活动课取之不尽的素材,可设计语文楹联、唐诗宋词系列活动、格言集锦、赛诗会等。
  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要成系列,力求多样化并显示出阶段性,各个阶段要有侧重。同时每节语文活动课要有一个集中而鲜明的活动主题。活动课中各项内容的选择、各个活动程序的设计都应紧扣活动主题,不枝不蔓。如成语言简意丰,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奇葩,它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课的选择内容,但由于成语数量多,涉及面广,教师不可能通过一节活动课或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有成语及相关知识。在设计与成语相关的活动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人的特长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成语分解为几个活动系列。如成语的情感色彩、历史人物与成语、历史典故与成语、生肖与成语……每节活动课力求弄清楚成语一个方面的问题,掌握一方面的知识,培养一方面的能力。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能力,又使活动课的内容安排得充实、精当、有序。
  语文实践活动课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讨论与辩论:锻炼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
  讨论,主要是双方对各自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对自己的观点不断地检验、完善,通过自我批判去强化立论的正确性。显然,讨论这种活动本身具有相对的主动性,如果长期坚持开展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2、写作与演讲: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与清晰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清晰性与流畅性,会体现在作文的连贯、严密、清晰与流畅上。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我认为最重要的尺度就是写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一周的两节作文课和每学期的十几篇大小作文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课”。
  现代的小学生除了要学会写作外,还需有一流的口才,否则,会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要有口才,先得有储备,因此,在开展写作活动课的同时,要将“口语交际”与阅读进行整合,开展“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课”。
  3、欣赏与品味:提高文学的素养和审美的情趣。
  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欣赏,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载体。乡情乡愁、小品佳作、精短美文等的情感都可成为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对象。还可把多种媒体加以综合,多种实践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切实初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仿造与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仿造是创新的第一步,那么,想象就是创造的载体。要以经典作品为对象,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以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5、编写广告语与课本剧:彰显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广告语的创作,重在别出心裁,要求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因为广告语必须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该产品的性能及优越性,并能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它十分强调思维的独特性。
  课本剧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且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要想当好演员就得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主题的要求,又能渗入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李卫,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