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作者:雷 敏
在这样一个崇尚视听的时代,期待当下的高中生以虔诚的姿态,对纯粹的文言知识完成一种学术意义上的完全接受,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梦。倘使一味投合时代赋予学生的感官趣味,那么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未免显得虚无缥缈。缘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探索出一条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结合的途径。在《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如下两点心得提出以供探讨:
1、教学姿态的变革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讲授者总是处于权威地位,其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自觉地拉大了与受教者的心理距离,并以不容挑战的绝对传输让受教者在主观上造就了文言知识的神秘与高深,甚至是干瘪与呆板。其实,那些充满着个性张扬和怀疑精神的受教者,似乎更易接受处于平等地位的讲授主体。因为心理距离的缩小与消除,显然是有利于受教者的自我领悟与习得;其潜移默化和无意识记忆,无疑是优于死填硬灌。不仅如此,还能成功淡化文言知识的枯燥乏味感,启发受教者有效大胆地探索与吸收。
例如:在《烛》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提出疑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由学生复述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加以总结。分角色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字词中的疑点,情节中有争议的分析,如何在扮演中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等,都由学生主动发言来完成,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烛》属于先秦叙事散文的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本课除介绍文学常识外,还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化深奥难懂的字面形象为生动的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在解读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掌握文言知识,提高兴趣,增强阅读能力,激发探究热情。
例如:导入时可采用《三国演义》中张飞喝退曹军的故事,一介武夫喝退百万雄师不足为奇,那么一位文人又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大军的呢?授课之前可将春秋时期形势简图和秦晋围郑的形势图在黑板上粗略的勾画出来,让学生对当时的形势有个大致的了解。由《左传》的介绍可以引出《国语》《史记》等不同体例的史书,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可融枯燥的字词知识讲解于精彩紧张的情节叙述之中,如跌宕起伏的情节分析,游刃有余的劝说艺术等。
总而言之,不管是教学姿态的变革,还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还必须坚持以下三点:
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学会触类旁通。
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获得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同感,那就是大多数学生都不怎么重视语文,尤其不爱学习文言文。有人说,高中语文是大学科中的“小媳妇”,而文言文阅读又是语文这一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摆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确实很严峻。如何让这个“小媳妇”真正当家做主,充分发挥其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作用呢?我想,督促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教学中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许会有一些成效吧!
雷敏,教师,现居湖北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