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今天怎样教语文
作者:陈帮兰 王 亮
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与交锋,就这样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一、处理生成的“课程”
必须打破“课程即是教科书”的观念,突破“课堂才是教学主渠道”的局限。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堂不是教学的单渠道,要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
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是由教科书、其它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有机系统。
语文教师必须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整合教师与学生教学材料与教学环境等诸多资源,而不是忠实地履行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
二、回归“交往”的本质
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作为课堂主宰者的教师在讲,学生充当被动接受者,而真正的教学是什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必然要求教师在新课标下走下“神坛”,转变角色,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否放下尊严和架子,能否从讲台上下来,能否与学生做朋友,是课堂教学是否回归“交往”本质的标志。
三、明确“建构”的指向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授某门学科,不是要使学生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们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而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更不能一讲到底,一灌到底,“成人的思维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感受”。
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并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以师讲代替生读,以师分析代替生感悟”,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让学生由顺应教师意愿的“取悦者”转换为敢于诘难、雄于争辩的“批判者”,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四、倡导“共享式”模式
李镇西先生曾比喻性地分析语文教学中的三种模式:一是教师不研究学生食欲消化能力如何,也不顾囊中的精神食粮营养程度如何,一味居高临下地“填”和“灌”的“填鸭式”;二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美餐的情境氛围,刺激学生食欲,使其本能地就餐的“诱导式”;三是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引导众生共进美餐,一起品尝的“共享式”。“填鸭式”与“诱导式”有形式之别,但无实质之异,都是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内容天然富有营养,以教师为象征性的教学权威天然正确为前提而展开教学的。新课程倡导“共享式”模式。因为“共享式”具有自助性与互补性两大特征。自助性就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语文学习内容,选择语文学习方式,选择形形色色的语文学习资源。互补性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交往,多边互动,真诚对话。置身于师生之间以人格平等为基准的对话框架内,教师仅作为对话进程的主持人和协调者,居于从属地位:学生表达倾听和思考的主体共享式语文教学,会使学生获得超越语文学科意义的完美成长。
陈帮兰,王亮,教师,现居湖北枣阳。